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
供應鏈金融體系的信用穿透,為二級供應商分銷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工信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國區塊鏈產業白皮書》中指出,區塊鏈主要在其中發揮兩個作用,首先是核心企業確權過程,包括整個票據真實有效性的核對與確認;其次是證明債權憑證流轉的真實有效性,保證債權憑證本身不能造假,實現信用打通,進而解決二級供應商的授信融資困境。
而平安銀行著力發展應收賬款類業務。平安銀行依托A(AI
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computing云計算)技術,搭建供應鏈應收賬款服務平臺(SAS),賦能升級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為核心企業產業鏈上游供應商提供線上應收資產交易、流轉服務,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雙輕”轉型,支持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2017年末,SAS平臺業務通過監管備案,完成首單融資;2018年上半年,SAS平臺業務規模突破10億元,已有上百家用戶獲得平臺服務支持。
在商業銀行的業務實踐中,通常認為供應鏈金融的產品分為應收類(基于應收賬款融資)、預付類(預付款融資)和存貨類(現貨質押融資)三大類產品。某銀行業人士解釋道,應收賬款融資是指在供應鏈核心企業承諾支付下,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可以用未到期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的一種融資模式。
傳統金融機構集體進軍供應鏈金融并不是偶然。市場上一直流行著這樣的說法,供應鏈金融被認為是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落地的首戰場,為何會有此結論?
科達股份Chainplanet分析師楊智萍有著多年傳統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經歷,對供應鏈金融進行過深入研究。她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道,在傳統模式中,核心企業并不掌握其生產經營與銷售情況,也就沒有足夠的數據來判斷上下游企業信用情況;再加上供應鏈條上的確權不明確,商業銀行不好評估企業信用,最終導致生態內融資因此不暢。
“區塊鏈技術的介入,主要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解決信用數據庫的問題,數據龐大有序不可篡改;還有一個就是確權問題,就是債權具體、可追溯、永久儲存。” 楊智萍進一步補充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