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oinMarketCap統計,截止2018年8月30日,
數字貨幣市場上共有13615家交易所,而數字貨幣總數僅有1910個。
刨開紛繁復雜的表象,交易所本質是個流量生意,“狼多肉少”、嚴重分流的局面勢必不會長久,在增量資金匱乏的市場中,投資者“存量”資金不斷在向優質項目靠攏。
鏈得得App曾統計,截止8月13日數據,
OKex上價格趨零幣共有22個、
幣安網有6個、
火幣全球站有9個、Hit
btc有58個。(價格趨零幣:以幣價為 0-0.1元、現價相比發行價跌幅超50%為標準)
如何吸引優質項目上幣所?針對已經流通的“價格趨零幣”、“疑似傳銷幣”,又該如何完善制度規范或驅逐“劣幣”?本文鏈得得App主要從上幣規則、下幣制度角度,來探討目前主流貨幣交易所的境遇、以及當下各大平臺的應對方式。
交易所為何在現階段集中推出退市制度?
業內公認,交易所是
幣圈最吸金的一派,但關注越高,責任壓力也越大。
做數幣交易所的起步門檻很低,現在市場上已有能成批量生產交易所的第三方技術輸出機構,但后續經營突破則是一件門檻極高的事情。
2017年曾是數幣市場迅猛發展的一年,全球數字資產總市值曾一度逼近8000億美元,
比特幣價格最高曾突破17000美元/個,大盤帶動整個數字貨幣市場上行。
當時,為了更快速、更低成本地獲取流量并留住流量,各大交易所上線了不少山寨幣,短時間內上線交易幣種均超百種,交易貨幣對更是呈倍數增加。
這一策略在交易所的流量競爭中頗有成效,后來者也時常模仿。典型如今年熱議的交易所
FCoin,在推出FCoin創業板的數日后,平臺支持充值的數字資產種類就已達382種。
爭奪流量初期,交易所們試圖通過制度、策略形成良性循環:通過降低交易手續費,擴大用戶范圍,吸引更多項目申請上幣。而對于在排隊的準
ico項目,實行嚴格審查,以高發行門檻吸引更高質量的項目,留住更多用戶,反過來再吸引更多優質項目排隊。
藍圖美好如斯,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交易所就沒有設立退市制度,或者換個角度說,最初并沒有想好該如何建立下線制度。
但這終究不是傳統證券市場,無需證監會審核,更無政府牌照認可。
幣圈老牌交易所,一方面需要應對不斷涌現的新型交易所爭奪流量;另一方面需要不斷解決部分山寨幣問題,維護已有流量;可能時不時還得面臨黑客攻擊,最關鍵的是它們深受市場行情影響。
截至目前(8月30日)全球數字資產總市值僅為2235.9億美元,相比去年高峰時期跌幅達72%;此外,成交量、單體價格也與去年較大差距,種種跡象表明數字資產市場正處于低谷。
這一階段設立退市機制,既是完善幣圈市場,留住現有用戶、吸引新流量,更是數字貨幣交易所加速行業優勝劣汰,進行自我救贖的方式之一。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