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一個月頒布的退市制度來看,交易所制定下線規則明顯還有極大的改善空間。這時,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下成熟股票交易所的退市規則。
以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市場規定為例:公司一旦IPO上市后,則需要滿足持續上市的要求,否則將被摘牌,具體包括:(以下滿足其中之一即可)
1)公司的有形資產凈值須在400萬美元以上,有75萬股流通股,有500萬美元的流通股市值,股價不低于1美元,有400戶股東和2個做市商;
2)市值超過5000萬美元(或者總資產和收入分別達到5000萬美元),流通股超過110萬,流通股的市值超過1500萬美元,股價不低于5美元,有400戶股東和4個做市商。
“權利分散、責任互擔”的概念在其中體現得非常明顯,某只股票上市和退市,往往不會被認為是交易所主觀行為,而是在會所、律所、券商等多家中立機構的監督下進行。
此外,還有“一美元退市規則”,若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連續30個交易日跌破面值1美元,則交易所會發出虧損警告,上市公司收到警告后要在90個工作日內提升股票價格,若沒有采取措施補救,或是補救措施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則上市公司會面臨退市。
這一規則也被
幣圈的交易所模仿,但區別在于執行力度與呈現效果:從1985年到2008年,納斯達克有11820家IPO,但同期退市數達到12965家,凈增長為負。
在制定規則之后,能否有效執行,是接下來鏈得得App將關注的重點,也對幣圈生態持續健康的發展至關重要。
最后基于幣圈發展現狀,鏈得得編輯對推出的退市制度提出三點疑惑。
1、退市制度提出的同時,對應的上幣制度是否該有所完善?
一直以來,交易所上幣規則的“花樣”極多:投票上幣、保薦上幣、投資上幣、流量合作上幣等,但被操控、利益輸送等問題一直存在。當交易所品牌效應初步建立之后,應當以何種姿態面對后續排隊的各式項目?
火幣hadax 于2018年8月13日推出了新的一輪投票規則,其中談到了六個步驟標準以及圍繞它們的七大細則說明。
單從上幣制度的規則與流程上看,規范性明顯有所進步。但是目前,其他主流數幣交易所還未對“項目上幣”有明確的公開條框約束。
2、被退市的項目,是否可以去其他交易所上幣?
即使過去一個月中,已有不少主流
數字貨幣交易平臺推出“下幣制度”,但像
幣安和部分中小交易平臺尚未出臺相關的退出機制。
這就說明退市還沒有成為圈內共識,這就給了很多項目方鉆空子的機會。比如國外著名
加密貨幣交易所Bittrex,曾在今年3月份下線了82個幣種,其中不少幣種仍在其他交易平臺正常交易。
(ADC即為被Bittrex交易平臺下線的幣種之一,但目前仍在其他交易所正常流通)
站在交易所的角度上,退市制度的推出可幫助其用戶篩選出更值得投資的項目,但在尚未形成圈內共識的當下,退市后部分交易所依然能交易,這其中的糾紛以及對幣圈的影響有諸多值得商榷的部分。
3、上幣、退市制度,是否會停留于表面?
眾所周知,項目下架并僅靠一個公告就能實現的,這背后涉及項目方、資本方、交易所的各種利益博弈。
幣圈交易市場曾出現過“推出制度”后“反悔”,又“重新修改”的案例,極度影響交易所品牌信譽;而對于中小交易所而言,在市場低迷時段,要于自身利益與凈化幣圈中進行選擇,極有可能前者會勝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