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開發者告訴《核財經》,他們的其項目開始于2017年底,已經融資兩輪,7月份談好了第三輪的2000兩千枚ETH投資,被拖延到8月后投資方反悔了,房租和人員工資接續不上,項目頓時陷入困境。他說,前期投資者沒錢了,接洽了多家之前熟悉的
token Fund,基本上連談都不愿意談,現在準備找傳統都投資機構碰碰運氣,看能否起死回生。
有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
區塊鏈項目融資中,
ico的融資額達到傳統股權融資的11.7倍。但即使在ICO最火熱的時候,“古典投資人”也一直沒有離場。投中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區塊鏈投融資報告》稱,自2012年至2017年末,區塊鏈領域中活躍的傳統風險投資機構總量從6家增長至141家,至2018年上半年又有高速增長。
億爵資本管理合伙人張樂樂Hans介紹,2016年下半年有朋友收購
比特幣交易所,他協助進行交易結構設計、談判和募資,雖然收購沒有成功,但使他對比特幣和國內的區塊鏈行業有了基本的了解。億爵資本在ICO最火爆的2018年初成立,第一期基金2000萬元人民幣來自家族母公司、上市公司、機構投資人及其股東等,先后投資了CelerNetwork、庫神錢包等項目。
張樂樂Hans說,他們的投資策略確實比較“古典”,投資標的對準細分領域的龍頭,并按照傳統的投資邏輯,通過本身的優勢為被投資方提供各種投后支持服務。與ICO最重要的區別是,他們著眼于中長期收益而非短期套利。
蘭亭資本創始人鴻鵠2015年進入
幣圈,最初在二級市場炒作比特幣和
以太坊等主流
數字貨幣,獲利頗豐。鴻鵠說,他在2017年曾大量介入ICO項目,有盈利,但總體損失慘重,有的項目虧損達90%以上。痛定思痛,鴻鵠在2018年開始認真篩選標的,不再追求短期回報,從
區塊鏈生態鏈布局著眼,主要投國外的項目。
張樂樂Hans透露,億爵資本第二期基金5000萬元人民幣已經基本準備就緒到位,國內區塊鏈領域確實顯現資本寒冬的跡象,但對他們來說是好事,“恰好在當前資本寒冬下,很多項目和團隊放下了之前的浮躁,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產品打磨和服務優化上,也酌情降低了之前泡沫化的估值,并且投資機構更能將項目的合規要求輸出給項目方。”
他認為,所謂的資本寒冬除了讓投資者有機會選擇更好的項目、談個更好的價格外,還了暴露了泡沫期一哄而起的劣幣項目和偽
區塊鏈項目,為區塊鏈行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典型了基礎。
資本寒冬ICO退潮,確實給了傳統投資機構更多的機會。
火幣區塊鏈研究院8月28日發布的行業周報顯示,前一周共統計到9筆區塊鏈行業的投融資項目,熱度最高的是
區塊鏈應用。其中,星途協議ATP獲得300萬美元種子輪融資,投資公司為軟銀中國、
百度風投、丹華資本和分布式資本,為當周公開融資金額最大的單筆融資項目。
然而,8月30日一條消息給傳統創投基金潑了盆冷水。不少創投基金接到稅務部門通知,需要補交過去多年的所得稅,數額高的可達到數億元。理由是,各地方政府過去普遍實行的對有限合伙制基金征20%所得稅的政策,在國稅總局的檢查工作中被認定為違反了相關規定,應當糾正。“這意味著,創投基金今后將必須按照個體工商戶的標準征收累進稅,最高稅率為35%。更嚴重的是,基金過去歷年的稅收也需按新標準追繳。一些過去幾年業績較好、退出金額較大的基金,需要補繳的稅收可達數億元。”多家媒體援引業內人士觀點稱。
創投業界普遍認為,這是行業的“至暗時刻”。8月31日,中國并購公會就9月1日發布關于“國家稅務總局對合伙制基金征稅政策”一事發出公開信的看法一文,稱稱按照稅務部門的政策,“股權投資基金行業將面臨大幅提升稅負,甚至失去存在的商業邏輯”。
同樣陷入困境的傳統投資機構,能否給資本寒冬的區塊鏈行業提供“救命錢”?尚難預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