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鏈科技CEO董寧在“8.25超級賬本面對面
金融專場會議”上肯定了
聯盟鏈的發展前景,但也著重指出了其在落地過程中的種種挑戰。
他認為聯盟鏈本身自帶盈利模式,不像公鏈需要通過
token去進行激勵刺激。目前很多傳統金融企業都在致力于推進
區塊鏈金融場景應用的落地,因為這個相對落地較快,但其實落地業務中還存在很多挑戰,需要在探索
區塊鏈技術的同時也深入把控企業自身業務需求。
“到今天為止,由非政府身份的企業牽頭搭建一個聯盟,讓同行業機構以成員身份加入并按照既定共識規則運行起來,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董寧表示。
智鏈科技基于Fabric推出了企業級區塊鏈云服務平臺Cuneiform,但董寧補充說,“我們在匹配各金融機構實際業務需求、對接終端用戶時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
他表示,Fabric作為一個非常工整的聯盟鏈底層技術架構,入門方便,不過目前銀行業的很多實際需求都是定制化的,并且通常包括很多其他要求,如性能,“就目前來看,在對賬等場景想使用Fabric做到幾千TPS幾乎不可能”。
董寧指出,目前全球銀行業在業務上的挑戰眾多,比如缺乏從前臺到后臺操作的可見性,業務流程難以恢復和重現;對賬流程復雜,需大量人工操作;數據治理和隱私需求高,審計和法規要求缺乏獨立數據驗證等,但現有的區塊鏈解決方案在大數據處理能力、數據溯源、自動對賬和錯誤檢測上尚有很大提升空間。
無論是出于自身業務需求,還是出于平臺技術探索,目前各行業已經建立了大大小小多類區塊鏈聯盟,但目前為止,聯盟鏈技術還是著力于核心與協議層面的技術發展,作為一種綜合解決方案仍顯不足,在技術定型與落地上都還存在非常多的掣肘。
首先,對作為基礎設施的聯盟鏈技術,依然沒有一個得到同行業公認的測評標準,且各行業對區塊鏈技術在功能與性能上也無清晰需求。
不同業態的多樣化業務需求對聯盟鏈的通用性提出了極高要求,既存的“模板”都有被“作廢”的可能;此外,如何從底層設計上平衡聯盟鏈中的各方利益及話語權,踐行權力分配與管理也是一大難題。
其次,民生銀行區塊鏈實驗室主管王連誠也以實際經驗,總結出聯盟鏈在落地銀行時在網絡控制、升級更新、運營維護、架構部署等方面存在的困難。
網絡復雜:基于去中心化的架構,在銀行等機構之間需開通復雜的點對點網絡訪問關系,對網絡的控制要求較高;
升級協調:隨著聯盟機構增加,需協調進行版本變更時,升級時鏡像文件要多次分發,統一協調時間窗口,溝通成本較高;
維護成本:銀行系統的物理結構復雜,各家節點銀行都要投入人員維護,成本較高;有些使用云服務有些不使用,云服務對接本身也復雜;
部署復雜:系統內物理結構復雜,且分布于多個不同的內部網絡區域,各機構部署架構不統一,增加運維難度。
此外,小蔥采訪了幾位聯盟鏈的一線開發者。由于沒有其他框架可供選擇,他們多選擇基于Fabric架構進行區塊鏈商業落地嘗試。
企查查區塊鏈實驗室負責人告訴小蔥,Fabric在對接實際業務時“還有很多坑”,不僅性能較差,而且功能受限。例如,fabric中的智能合約chaincode運行docker容器中時,無法支持跑C語言的代碼,然而大量底層算法往往涉及到c語言,這就需要對Fabric進行底層改動;此外,使用fabric自帶的加解密功能時,在節點背書過程中也會出現超時現象;“聯盟鏈最大的困難在于讓不同業務實體參與到同一聯盟中來,目前較為常見的模式多為自上而下去推動構建聯盟鏈”。
小結
有人說,聯盟鏈的應用與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優勢特性存在悖論;也有人強調,單從一個小的聯盟鏈生態來看,它就是一個公有鏈,同時也是真正落地最多的區塊鏈組織形態。
小蔥認為,無論是聯盟鏈還是公有鏈,還是混合鏈,皆是區塊鏈的不同技術路徑,本無絕對優劣,能明顯契合現實需求、提升服務效率、解決行業痛點便是好的技術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各區塊鏈從業企業需真正挖掘出自身業務場景與區塊鏈技術的契合點,并找到與之匹配的技術路徑,而非“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
當大批公鏈項目停留在白皮書和概念驗證階段,“空氣幣”與否真假難辨,生態應用貧瘠的當下,聯盟鏈由于以“行業貼近性“及”場景真實性”自居,引來行業大量關注也屬自然。尤其于大多數金融企業而言,聯盟鏈更符合其在貿易金融領域的業務需求,而且多看好類似超級賬本這樣的聯盟鏈項目可提供較成熟的社區支持。
但就聯盟鏈發展現狀以及各金融機構/企業的聯盟鏈應用落地經驗上看,目前相關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尚無明確規范,既存可供使用的底層技術框架尚不成熟,各行業就區塊鏈落地的業務需求也不夠清晰,聯盟鏈的商業落地依然任重道遠,遠沒有想象的簡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