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低谷之后的風頭市場改變了口味。從以前的“廣撒網”,改成了現在的“重點撈魚”。
比起以前給多個企業小筆投資,期待著它們之中有一些能淘到金,現在的風投公司們更喜歡那些有一定規模、有一定回報保證的公司,也更愿意為這些公司慷慨解囊。
這種轉變,一方面要歸因于“估值膨脹”的投資市場,另一方面,也是創業公司多如牛毛競爭增強的表現。
據路透社報道,知名投資公司Initialized Capital就是這個現象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幾年前,這家公司每年通常會投資50-60個創業公司,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僅僅20個。但這20個公司卻得到了相當于往年三倍的、一億兩千五百萬美金的投資額。
投資公司的單筆投資額變得更大,是因為他們期待的是更加成熟的公司,以及他們更優異的表現,和這些公司更多的股權。
相比幾年前最低2%的股權交易,現在業內大部分投資公司要求5-15%的公司股權。當然,就投資公司的“套路”而言,一般不會獅子大開口要的太多,以免擠掉其他公司投資的可能性。
除了創業公司本身的性質之外,引起這種投資模式改變的原因還出自投資公司本身。
近日有消息傳出兩個對中國創業公司利好的投資消息。
一是為投資AI而設立的超過1000億美元的軟銀愿景基金,將中國作為其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有消息稱軟銀愿景基金正在計劃向商湯科技進行約10億美元投資,目前該筆交易處于最后敲定條款階段,這也印證了上文的結論;
二是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美國風險投資公司在中國技術領域尋求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傳奇風投家彼得-蒂爾(Peter Thiel)正在考慮投資中國創業公司的戰略方針。他對投資中國創業公司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并表示希望可以盡快參與其中。
(相關資料來源于證券時報、中國企業家、環球老虎財經、AI銳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