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成立時,一家名為“智翔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股東參股,而且迄今為止,這家公司是大疆唯一的股東,大疆的公司類型也顯示為港澳臺法人獨資有限公司。
從大疆的融資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13年的A輪融資,到2018年的10億戰略融資,投資人均以“美元”進入。
同樣反觀高瓴資本,與眾多私募機構選擇“節流”,更審慎地選擇投資項目不同,高瓴資本在2018年上年的投資較上年同期反而更多。
據IT桔子數據顯示,2018年,高瓴資本對外投資金額達到405.5億元,每筆平均投資金額為16.95億元;而2017年全年,高瓴資本對外投資金額總數為368.94億元,每筆平均投資金額則為9.46億元。
高瓴資本在2018年上半年投資金額明顯高于2017年。產生這種“怪現象”的緣由,或許可以從高瓴資本在2018年上半年的投資方式上窺探一二。
作為私募機構資金重要來源的上市公司及其老板,也因為股市的跌跌不休,以及接二連三爆發債務危機、股權質押危機而陷入困境。
有分析指出,此次資本荒的背后,政策影響很強,若以資管新規2020年底的截止日期為參考,或許直到2020年,資金的大環境都難以有太大改觀。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