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總會到來,冬天總會過去。
幣圈老人都知道,區塊鏈本來周期性很強的行業。
這也不是行業經歷的第一個熊市,也不是行業經歷的最后一個熊市。
歷史總是不斷重演,這兩年的盛況在老人眼里就像 2013 年比特幣第一次暴漲。幣價的暴漲帶動了行業的“迸發”,產業鏈上下游再次繁榮,錢包、媒體、交易所等基礎設施和送水服務前赴后繼。短期內百倍暴利,讓周邊產業和配套服務都大獲其利。
隨后,幣價暴跌,創業者難以為繼,大批離場。幣圈創業者十七進制曾如此描述期間光景:
比特幣在行情4500(人民幣)的時候,比特幣的創業者聚在一起擼串。
比特幣在行情3500的時候,北上深杭還能找一幫子人聚會。
比特幣在行情2000的時候,很多比特幣創業者開始賣幣為生。
比特幣在行情900的時候,再也沒有人談及比特幣了。
“2014年出來了無數的資訊、交易所,都死了。”幣圈老人孫小小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最為賺錢的礦業,也未能幸免。全副身家 all-in 烤貓股票的孫小小,到了 2015 年春節,連回家的車票都快買不起。據鏈池科技創始人三金表示,后來死了不下 100 家礦機代工廠。
行業已經萎縮到養不起那么多人。這才是真正的冬天。

“沒到冬天呢。”
跟當年將近一年的橫盤相比,現在不過是秋天。
當冬天,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死掉,包括應用、公鏈、媒體、交易所、錢包……
當然,你更可能根本看不到,因為這個行業不再熱,企業會逐漸淡出公眾視野,死了的銷聲匿跡,活著的低調做事。
“行情過去了,熱度就下來了。因為區塊鏈短期內除了炒作以外并沒有什么應用。”
孫小小和神魚等一眾資深從業者相信區塊鏈未來能改變世界,也認為今天用戶認知和配套設施還未到。
未到,但在臨近。
單純幣價的漲跌,沒法真正擠泡沫,也沒法讓行業進步。
幸而伴隨著行情波動,行業的半徑在擴大,用戶認知和基礎設施在進步,散戶、資本、創業者、監管層,都在進步。
最新的“幣改”概念帶起了一波輿論,卻未必能撬動投資者與企業的動作。
認真考察幣改但最終因為難以結合或法律風險放棄的企業,以及帶著興趣而來卻失望而歸的投資人。“本來以為更多的實體進來這個行業會更好,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就是圈錢。”
投資者變得更理性,創業者變得更踏實。
牛市帶來更多的韭菜與投機者,也帶來更多優秀的人;熊市,擠走弱者與投機者,也篩選出信仰者與創新者。
就像幣價總會再漲,幣價總會再跌,但每次的谷底會比上次更高,因為信仰的人會越來越多。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春天只屬于能熬過寒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