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口是個大染缸,寒冬讓人回歸理性。
牛市,不僅是散戶,項目方又何嘗抵抗得了“不勞而獲”。與其買幣被割,不如發幣割別人。
于是,歲末年初,大量空氣幣項目進場賺把快錢,憑一紙空氣就能融了幾億、幾十億。像我之前報道,如果交易所靠發平臺幣拉盤每天能賺十萬,誰還老師靠手續費賺錢?
出來混遲早要還,躺著賺錢的日子不再。
熊市來臨,項目也得自己承受——拉盤無力、持幣縮水、融資受阻、估值迫降。
發幣的項目,在中國環境下,養“市值管理”團隊是機構投資人和散戶的雙雙要求。若項目本身好卻不拉盤,反而因幣價低迷被“用戶”嫌棄。
到了熊市,拉不了盤。各大項目社群里自然罵聲一片。一位 hadax 的金融項目運營說,“我們除了安撫也別無他法,畢竟在熊市誰敢拉盤”。
無法拉盤,因沒韭菜跟進。
“現在誰敢拉呀,你不可能全拿自己的錢拉。你想做 10 塊錢,你只能出 3 塊錢,不能全是自己去弄,哪個項目有那么多錢?”
韭菜終究會看透 PR+傳銷+坐莊的戲碼,如果沒有觀眾買單,這些表演自然唱不下去。
以太坊這一跌,更是雪上加霜:融回來的錢就這樣沒了。
一家實體+區塊鏈的公司,在去年幣價高點時融了近 4 萬 ETH,按時價算超過 3 億人民幣,不到 30 人的團隊,可是卻在最近又開啟了融資。相對于最高點,以太坊迄今已下跌八成。若這家企業一直持幣,可能兩三億就這樣跌沒了。

這樣的項目不在少數。去年,ETH 價格一路飆升,大量項目 ico 也選擇融 ETH。
此后以太坊價格波動下跌,項目方因信仰或開發需要,大都選擇持有。Finbit Capital 做了五年的數字貨幣對沖套利,聯合創始人 Ember 表示,“我們建議項目方做對沖保值,要不會很慘”。然而,絕大多數項目方似乎更相信幣帶來的升值。
信仰無法支撐企業運營,反而導致現金流斷裂。
針對此次熊市,一名華爾街加密貨幣對沖基金經理認為,由于擔心熊市延長,目前部分基于以太坊的項目正在套現,以彌補支出。“這些創業公司融了很多錢,卻沒有財務管理和現金管理經驗,他們過早拋售,給市場造成很大壓力,但市場環境非常脆弱。”
熊市中,項目沒錢了,只能賣幣度日。暴跌背后,是項目的失守。
幣圈企業,每當熊市總是尷尬窘迫。一些資本最近跟幾家幣圈媒體簽年框以 ETH 計價,相當于免費打了八折;還有圈內企業給服務商付款打 ETH,但按法幣計價,看著 ETH 跌得那么慘只能將結款日一拖再拖。

暴跌之下,甚至賣幣也難以為繼,只能靠融資了。
可是融資也不容易。
數位投資人表示,估值下降、金額縮水已然是區塊鏈融資的常見現象,大多數時候甚至是項目主動降估值。一個來自哈佛、牛津等知名大學的瑞士項目,原來計劃在中國募價值 2400 萬歐元 token,最后改成了股權+token,融了 600 萬歐元,資方均來自歐洲。
一度火熱的“公鏈”在不少投資人眼中,也要“涼涼”。
“現在還繼續做公鏈的,除了技術團隊,融資能力也很重要。明年這行業可能就沒錢了,公鏈又是個短期沒法落地的事,最后拼的搞不好是過冬的能力。今年好團隊應該能拿到不少錢,說不定跑出來的是那個之前忽悠到最多錢的,活活把其他團隊給熬死了。”
寒冬的到來,就是為了篩選出能活下來的企業。
融資艱難,PPT 和 PR 對用戶和投資者都不再有用,只能靠產品了。
上述金融項目因為有自身產品,在熊市時還能回歸傳統互聯網獲客。現在這家公司的運營邏輯是,牛市就出去做做PR、出席行業的活動,熊市就踏踏實實干活。“我相信,下一波行情肯定是真正產品能落地的,可能所有的項目方都那么認為。”
幣圈熊市就像創投的資本寒冬,未必是壞事。“因為你牛市的時候,你想的就是融資,為什么呢?因為你很怕人家融得比你多,你活不過人家了。”CyberMiles CTO Michael Yuan 也認為,熊市反而讓行業能更認真做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