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質上講,每個智能合約都有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也稱為對象)。第一個對象是簽署方(兩方或多方使用智能合約,同意或不同意使用數字簽名的協議條款)。
第二個對象是合約的主題。它只能是智能合約環境中存在的對象。或者,智能合約必須可以不受阻礙地直接訪問該對象。盡管智能合約早在1996年就被討論過,但正是這一特定對象阻礙了智能合約的發展。這個問題直到2009年出現第一個
加密貨幣后才得到部分解決。
最后,任何智能合約都必須包含特定條款。這些條款都需要使用數學方法及適用于特定智能合約環境的編程語言進行完整描述。這些條款包括了所有參與方的預期要求以及與所述條款相關的所有規則、獎勵與懲罰。
環境
為了使智能合約能夠正常運行,智能合約必須在特定的合適環境中運行。首先,智能合約環境需要支持公鑰加密,這使得用戶能夠使用其獨特的、專門生成的加密代碼來簽署交易。這正是絕大多數現有加密貨幣所用的系統。
其次,它們需要一個開源和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合同各方都可以彼此完全信任,并且履約流程完全自動化。此外,為了實現智能合約,整個環境必須自身是去中心化的。
區塊鏈,尤其是
以太坊區塊鏈,是運行智能合約的理想環境。
最后,智能合約所使用的數據,來源必須完全可靠。這就需要使用根SSL安全證書、HTTPS和其他已經廣泛被使用并在大多數現代軟件上自動實現的安全連接協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