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市場,是行業目前最大的問題——交易所數量不斷增加,用戶規模不見增長。
反觀
數字貨幣市場發展歷程,交易所行業緊隨數字貨幣市場周期,幣價漲時大批進場,行業百花齊放;低迷時韭菜退場,從業者艱難度日,2014 年底 2015 年初行業低迷時,交易所相繼倒下,云幣網艱難支撐。
每次行業大火會帶來新的“標的”和新的“投資者”。比如
區塊鏈 1.0 時期的各種分叉幣,2.0 時期的各種應用型項目,帶來信仰者,也帶來投機者;帶來古典投機圈的“傳銷者”,也帶來古典互聯網的“創業者”;當然免不了各種網紅和 KOL 的助力。
目前,行業最大的問題是,所有交易所,都只不過是在爭奪存量市場。更大的機會,應該在增量市場。
各個交易所之間的用戶可能都是同一批。曾經
幣安憑借抓住了
ico 的增量用戶,而今天的
FCoin 戰績驚人,搶的也是存量。何一也指出:“交易所現在其實不是同質化競爭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熱度在降低。”今天,二級市場正熊,項目鮮有落地,行業監管未明朗。
行業用戶的增長正在放緩,此時就像
李林說的:“市場低迷的時候,大家互相搶奪有限的用戶量。”相反應該更多會專注于如何開拓新的市場,而不是思考用什么更好的模式從很小的市場中搶更多的行業用戶。
說到底,繼區塊鏈 1.0 和 2.0 之后,最大的增量市場應該是 3.0 ,但受底層技術所限該時代或在十年之后。在這之前,交易所更關注以下兩件事:
在以交易所
聯盟等方式抵御和攪局“交易即挖礦”的模式之外,大交易所更發力的是布局海外市場,這很可能是下一波紅利所在之地。無奈出海是個永遠的難題,中國企業由于數字貨幣二級市場發展較早,在技術和資金上領先,可在用戶體驗和運營卻難以勝過本土化團隊。自然,數字貨幣交易所出海最終的模式很可能跟“螞蟻金服”出海的模式類似:主要以資金和后端技術為主,很難以直接接觸用戶。在這件事情上,交易所技術服務商已經在跟“大交易所”競爭,對于當地交易所運營商來說,技術服務商無疑在角色更為中立。
另一波紅利可能來自于主流市場的政策/牌照。目前,大型的機構資本無法進入該市場原因有二:一是盤子不夠大;二是市場不合規。
比特幣規模逐步加大,美國已開始頒布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Coinbase 是現在唯一拿到牌照的交易所,據說傳統
金融巨頭也有意申請,一旦成行,進來的資金規模不可同日而語。
雖然存量市場機會仍在,但從行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更應該擴展增量市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