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說了,兵家必爭,皆因有機會,我們先討論存量市場的機會。
爭奪存量市場就得與現有巨頭搶食,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現有大交易所的護城河是什么?
首先,交易所的護城河是技術嗎?很多自建系統的團隊可能會這么說,但現實是:不再是了。
確實,能夠承載日均交易量千萬級、億級、十億級或以上的后臺交易系統,完全不是同一回事。鐘庚發表示不同交易量所用到的撮合技術也可能完全不同。云幣前 CTO 也表示,其難度是非線性增長。因此,他表示,
FCoin 上線“交易即挖礦”之后,后臺系統能承載如此驚人的交易量,說明其團隊在前期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數家交易所在上線了“交易即挖礦”之后系統卡頓或崩潰。
李成認為,確實交易所從 0 到 1 是很難的,交易所分為交易層、應用層和撮合數據層,每一個服務需要有一個獨立的服務器運營,IT技術投入特別大。這也是為什么早期交易所能形成壁壘,但技術服務商的出現徹底降低交易所的技術門檻。
況且,大部分的中小交易所,根本沒有遇到因并發太多而崩掉的機會,目前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營銷和獲客還是目前最大的難題。
再說到交易深度,目前可能是大交易所的壁壘之一,但很快也將不會是。
悲觀地講,流動性不足是行業普遍面臨的問題。鐘庚發認為,三大交易所都存在后勁不夠、流動性不足等問題,具體原因下一部分分析。樂觀地講,為了解決個交易所流動性不足的角色已經出現,包括:跨市場套利的量化團隊和做市商,比如我們報道過的量化團隊
tokenmania、TT;幫助用戶直接跨所交易的聚合交易所 BiUP;直接提供技術+盤口共享的交易所服務商 ChainUP、MasterDax 2.0、幣昇、expread.io 和 2SE ,還有去中心化交易所
聯盟協議 Hydro、0x 和 Kyber,以及通用清結算公鏈 CoinXP 。
那大交易所的壁壘究竟在哪里?鐘庚發總結了三點:品牌、資金和人才、對行業的理解。
品牌實際上降低了獲取用戶和交易深度的成本;資金和人才允許大交易所可以嘗試“燒錢”嘗試各種玩法和生態布局,以鞏固自身地位,后續發展趨同,
火幣和 OK 今天所做的布局,Fcoin 未來也會做;對行業理解說得是大交易所更清楚交易所行業的必經之坑,他們對意外情況的應對更為嫻熟。
BiUP 創始人 CEO 劉勇補充,類比傳統
金融業,未來牌照可能也會成為交易所門檻之一。不過,幣信副總裁熊越認為,牌照只能存在于“法幣”交易市場,目前全世界范圍內擁有
數字貨幣交易所資質的大交易所沒幾家,大多是幣幣交易;“幣幣交易所”是各國監管難以觸及的,從這個維度說,幣幣交易所并無牌照門檻。
上面的三點看起來和傳統大公司別無二致,
幣圈同樣遵循商業邏輯。只是公司崛起與倒下的速度在加快。
因此,交易所的競爭是沒有盡頭。
“交易所沒有護城河,用戶也是沒有忠誠度的,就是體驗。”熊越沉浸行業已久,目睹過最早的大交易所Mt.Gox,繼而是
btcC、OK 和火幣,到今天的
幣安和 Fcoin。“交易所做大了之后會建立起一套你看起來很大的壁壘,其實都是很脆弱的。”
何一的看法與之相同:“交易平臺確實本身沒有什么特別特別強的護城河,誰都可以開交易平臺。”
換言之,下一個 Fcoin 隨時可能出現。
新機會在于新模式。像傳統互聯網一樣,顛覆你的可能是你看不起、想不到的玩家和模式。
Fcoin 就帶著“
區塊鏈版拼多多”模式攪動著這個看似三足鼎立的格局。李成表示,技術和交易深度無法為你帶來用戶,未來也不會是交易所行業的門檻。“我們認為,未來交易所的差異點就在用戶體驗和玩法。”
新模式甚至可能意味著增量市場。就連當初的幣安,也是憑借“幣幣交易”的模式一舉成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