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統電商的中心化利益多被巨頭收割,商家的產品越來越悖離消費者的真正需求。”
盧亮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電商老兵,此前已經在互聯網電商領域摸爬滾打了10多個年頭。
“我在阿里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賺名,而是為了獲取知識,出來創業最主要是想挑戰一下自己內心深處的東西。”
曾任職阿里巴巴集團淘寶移動端第一位總經理,阿里巴巴集團旗下華數淘寶總經理,盧亮對電商有著頗多感觸。
“目前互聯網電商已經進入了發展瓶頸,巨頭之間競爭激烈,為了降低成本,各家平臺同質化嚴重,互聯網電商的天花板已經初步顯現。”
據一號財經觀察,現今整個電商市場運行邏輯背后都是依托于銷售規模排行榜,對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利益傾斜成為了商品宣發第一維度。消費者的基本權益與使用體驗被逐步淡化。
結果就是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在淘寶京東這樣的流量巨頭存活期較短,無法獲得足夠的曝光度,最終因資金流轉折戟其中的不在少數。
在淘寶雙十一、京東618這樣的大型促銷活動中尤為明顯,平臺規則成為商家考量產品宣發的重中之重。固定的成本支出,宣發渠道若占大頭,研發和生產環節自然會相應削減,迫使企業走向規模化、批量化的道路。
在互聯網上普通品類比如服裝、食品等,一個產品的獲客成本大概在70到100塊錢。舉例來講,一個減肥茶,成本只有30塊錢,在淘寶上賣180塊錢,第一單獲客成本150塊錢,加上包裝運輸等,第一單肯定虧錢,但如果有30%的用戶去買第二單,你就賺了。不同品類獲客成本不一樣,電子類品類的獲客成本大概在4%-5%,服裝類的要達到20%-30%。
利字當頭,傳統電商的中心化使得商家的產品越來越悖離消費者的真正需求,也越來越遠離平臺建立的初衷。
積重難返,但并未久病成醫。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