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調查數據顯示,歐美國家的健身人群比例常年維持在18%左右,然而到了國內,這組數據卻是降到不足1%。
“國內能長期健身的人太少了。”吉樂無奈地搖了搖頭,“盡管人們都有自我調整、自我優化的需求,但終歸還是被各種因素影響,導致半途而廢,沒能堅持下去。”
但是,基于行業現象,我們不得不說,傳統健身房的商家們利用人們的“懶惰從眾”心理,打得一手“好牌”。在這個資金回流極快且現金池穩定的行業,其充分利用人性進而催生出不飽和場景,誘導人們進行消費,同時再輔以相關的私教課等相關課程,獲利頗高,然而用戶的實際體驗卻始終踏步不前。
“其中甚至不乏一些健身房跑路的情況出現。”面對行業亂象,吉樂頗有些感慨道。
在《資本論》一書中,馬克思曾經提過,100%的利潤將使人有勇氣踐踏世間一切法律,300%的利潤甚至讓人敢于冒犯絞刑的風險。
誠然,吸納足夠資金后,在層層粉飾下,“跑路”的可獲巨額利益值得他們冒這個險。
健身行業雖然被稱作為偽剛需,從根本來看,其屬于朝陽行業,尚有著很大的發展前景。但若聽之任之,最終整個行業怕是會陷入一個怪循環。
盡管誘因是人性的原生弱點。
對于如何提高人們的健身積極性,不論是通過“誘導”還是福利,從物質還是心理,真正讓人們不花冤枉錢,從多個方面來提升用戶的“自制力”,改善人們的健身體驗,這都是健身行業的亟待解決的難題,同時也是吉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