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公司砸了,第二個小幅套現,第三個做SaaS,第四個就是BitMore”,丁永強僅用一句話就結束了對自己此前四段創業經歷的描述。按照他的說法,連續創業是因為“愛折騰”,但幾次創業都沒有脫離自己擅長的財務領域,也是一種“不折騰”。
“互聯網風口每隔兩年就出一個,我們不想炒概念。”
不得不說,囿于資金規模和機制成熟度,“造風口”一向是國內創投領域的一大“特長”。而被
幣圈財富神話裹挾至臺前的
區塊鏈,從登場之日起就比以往任何風口都更有爭議性。強調自己“不炒概念”的丁永強,話里話外都帶著澄清的意味。
“這次在幣圈還是面向個人的財富管理,我們希望合規發展,帶來價值。”
丁永強口中的“價值”是巴菲特被屢屢奉為圭臬的“價值投資理論”,雖然巴菲特本人就曾公開質疑“幣”的價值性。“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理念是一回事,但是怎么看幣是另一回事”,丁永強說。
在丁永強看來,
token(通證)更像是一種流通權,初衷在于去中心化。
一方面,用信貸思維很容易理解Token的直接經濟價值。“一個公司把自己的Token換成錢,就等于預支未來收益實現當前發展”;另一方面,Token也是對現有生產關系的改造,甚至有顛覆組織形態的潛力。
“它產生了社區型組織,可以用更好的方式,將企業的所有的人高效的組織在一起,目標一致的奮斗”,丁永強說,“如果400多年前公司制和社區制同時存在,大多數人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或許這是區塊鏈對世界最好的貢獻。”
即使對通證經濟的發展持樂觀態度,BitMore也依然是最傳統的公司制模式,沒準備“上鏈”、不發Token,更無所謂寫白皮書。
“發不發,看你的設計機制,合理、有場景、發展快,就可以發;我們不發Token,是因為看不到它對我們公司的好處,沒有促進我們生態的發展”,丁永強說。
除此之外,Token制度的不完善性也是丁永強選擇保守對待的原因。
“現在比較擰巴。Token不是股票,現有的法律環境沒有賦予Token持有者相關的所有權”,丁永強說,“只有Token和持有掛鉤才是完整的社區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