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里,國內
數字貨幣交易所似乎要重演“千團大戰”的一幕。出海的數字貨幣交易所重新回歸國內市場,新出現的“交易即挖礦”不僅嚇壞了頭部交易所,也讓一批中小交易所爭相模仿,模仿的結果卻是死傷遍地。
有人說,數字貨幣是個零和游戲,“割韭菜”也有食物鏈:一級市場割二級市場,基石割一級市場;交易所則是天上神仙,通吃。
數字貨幣交易所,是鏈圈
幣圈為數不多可以旱澇保收的角色。
這些年,隨著
比特幣價格的一路起伏、飆升,以及政策的影響,數字貨幣交易所也經歷了一段由緩慢到爆發的發展過程。
從2010年世界上第一個數字資產交易所出現,到2017年6月全球已有4000多家交易所。此后交易所呈爆發之勢:半年內數量翻了近一倍,達到7700家;截止今年7月初,全球數字資產交易所已經超過了1.1萬家,甚至比數字貨幣的數量還多。根據盈燦咨詢數據,截至2018年3月底,市場的虛擬幣共1199種,
token共718種。
讓交易所如此瘋狂的原因,是它那強大的吸金效應。
根據數字貨幣行情、交易所排行軟件“非小號”的數據,7月31日,全球前15大數字貨幣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金額達740多億元;如果加上近日出現的
FCoin的交易量,總額接近800億元。而內地兩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
上海證券交易所7月30日的總成交金額也才1400多億元。在不考慮刷量的情況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交易量可謂巨大。
正因為此,即使市場早已飽和,仍有越來越多的新交易所不斷涌現,其中不乏抱有賭博心態的入局者。
縱觀整個數字貨幣交易所的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2010年-2014年中旬起源發展;2014年-2017年經歷低谷;2018年再次爆發。
今天看來,數字貨幣交易所仍是一塊“肥肉”,是幣圈商業版圖的必爭之地。而作為鏈圈、幣圈的“送水工”,交易所行業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影響著兩大圈子。知古宜鑒今,了解
區塊鏈,不可不知交易所的前世今生。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