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證監會將
加密貨幣劃分為兩類:實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和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前者不受任何政府部門法規管制,后者直接受SEC監管。對于二者的選擇,成為擺在項目方面前的一道難題,因為通證結構和圍繞該結構的相關法律問題如果一開始得不到重視,可能會成為影響項目后期發展的阿喀琉斯之踵。隨著Coinbase即將獲批上線證券型token、SEC正在審批來自CBOE的
比特幣ETF上市交易申請這些事件的出現,通證的合法性似乎正在得到穩步推進。
7月28日,在巴比特在
北京舉辦的第九期Chainge技術沙龍上,來自中國銀行法學研究會理事 肖颯、財經專欄作家 肖磊、比原鏈運營總監 馬千里、比特派合伙人 王超、愛沙尼亞數字公民社區志愿者 鐘晶晶圍繞“證券型通證OR實用型通證?”進行了討論,以下是討論內容精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