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現代經濟社會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信用
評級是以西方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標普、穆迪、惠譽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在國際
金融市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期以來,以西方為代表的世界主要經濟體把信用評級應用于經濟監管之中,造成了國際資本市場對信用評級的嚴重依賴。但是,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凸顯出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種種弊端,從而引發了整個世界經濟體對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角色地位以及如何應對國際評級機構惡性影響的思考;與此同時,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也不斷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
評級的獨立性。國際評級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其獲利模式可能引發利益輸送。對任何企業來說,得到較高的信用評級對于企業自身的發展都有著積極意義,在發行人付費模式下,評級機構的收入是來自發行人,此時的信用評級機構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就很難保持評級的中立性。
評級的客觀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的評級地位主要來源于美國SEC的NRSRO認證系統,本質上是以美國政府為后盾的體系。自從1975年以后,NRSRO的會員就沒有增加過,一直是標準普爾、穆迪及惠譽國際這三大評級機構。這種政治上的聯系導致三大評級機構往往有雙重標準,對美國國內的評級結果較高。以國家主權評級為例: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迅速,在引領全球經濟復蘇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并且保持快速增長和良好的發展預期,穆迪卻先后兩次下調對中國主權信用評級,而同期,不管美國的經濟發生怎樣的變動,美國的主權評級始終長期被認為基本沒有風險。
評級的專業性。三大評級機構在全球金融危機前后頻繁失誤。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三大國際評級機構的評級行為加劇了順周期性效應,沒有預示風險的產生。金融危機爆發后,三大國際評級機構迅速下調了遭受危機的國家的主權評級,使得這些國家陷入更深的危機。而且這一急速降級的做法在金融危機初期便加劇了市場恐慌,對危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評級的滯后性。信用評級機構還存在自身的無奈,即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給信用評級工作帶來了許多問題。尤其是金融產品的不斷創新以及資產組合的復雜性,給國際信用評級帶來了很大壓力。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不斷涌現,國際評級體系為了適應金融產品的發展而改進評級體系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潛在風險的滋生。
除了以上問題,三大評級機構的高收費率,絕對壟斷以及豐厚的利潤率,因為處于傳統世界的絕對壟斷地位,使得他們對虛擬
數字貨幣行業持懷疑態度,不想輕易觸碰自身的利益蛋糕。而且即使參與進來,也由于他們中心化的建立黑匣子的作業方式,是注定不適合未來的數字貨幣世界的。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