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其對USPTO檢索數據庫的看法,Bessen稱,截至2017年底,美國商標專利局已授予265項與
比特幣相關的專利和53項與
區塊鏈相關的專利。其中,最早的區塊鏈專利于2015年4月獲得。
獲得專利是一個耗時的過程。《華爾街日報》報道,專利局“在專利申請提交后,要等上18個月才進行發布,并且,通常需要花數年時間來對一項申請進行檢查,以決定是否授予專利保護。”彭博社稱,美國銀行之前申請了一項
加密貨幣交易系統專利,該交易系統可以將一種虛擬貨幣轉換為另一種虛擬貨幣:它于2014年提交,在2015年發布,并于2017年被授予專利。
區塊鏈專利申請的結果往往不太明確。關于專利申請被拒絕的確切數量,我們所知甚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定,根據現有法律,涉及抽象和非創造性想法的軟件應用程序不能被授予專利。從那時起,軟件公司想要獲得專利變得相當復雜。
開源模式曾經對區塊鏈理念至關重要,它可以防止潛在的專利戰爭。而有報道稱,開源模式在業內已經變得不那么舉足輕重:2017年,由Deloitte和GitHub開展的開源區塊鏈工作的合作研究表明,大多數此類實驗都以失敗告終。
根據他們的報告,雖然2016年在GitHub上啟動了超過2.6萬個開源
區塊鏈項目,但只有8%在2017年仍然活躍。開源區塊鏈項目R3
聯盟的另一個潰敗是,主要成員如摩根大通和高盛在去年相繼退出組織。
也有不同的例子。比如,為了實施其從跨境支付到穩定幣的諸多區塊鏈計劃,IBM使用的是超級賬本,也即Linux基金會下的一個開源區塊鏈項目。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