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現行新
能源電價體制越來越難以適應綠色電力的發展。目前,我國對新能源實行“燃煤機組標桿電價+財政補貼”的固定上網電價機制,財政補貼部分等效用于支付新能源的環境效益。
然而,這套電價補貼政策正在面臨越來越大的資金補貼缺口,且難以準確反映新能源發電的真實成本和市場競爭力等問題。
另一方面,綠證自愿認購交易也是為日后的配額制強制交易奠定基礎。綠證自愿認購交易可以為綠證強制配額交易積累證書核發、交易組織、資金監管等工作經驗,為未來可再生能源強制配額交易奠定工作基礎。
自2017年7月1日起開展綠證自愿認購以來,綠證的發展呈現出先熱后冷的情況。綠證剛上線時曾風靡一時,許多人在朋友圈內展示自己購買綠證的榮譽證書,明陽風電、金風科技、中節能等公司也高調購買了大量綠證。
然而好景不長,綠證的發展很快走入瓶頸期。平臺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核發風電和光伏綠證累計超過2180萬張,27185張的實際成交量僅占核發量的約0.12%。
究其原因,首先是因為當前綠證的使用場景太局限,自愿購買意愿不足。在目前綠證購買機制設計中,購買綠證只能證明購買者消費了綠色電力,除了會得到一張自動生成的榮譽證書外,并沒有實質性的獎勵。企業認購綠證多是用于自我宣傳,個人購買者其實只體現個人榮譽,購買動力不足。
第二,單個綠證的價格偏高。我國的綠證價格以市場定價為基礎,但對標國家補貼標準。落基山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1MWh對應的綠證價格僅為1美元,還有抵稅等經濟優惠政策;而中國風電綠證的平均價格為184元,光伏綠證的平均價格為667元(如下圖所示)。
中國綠證市場價格波動
第三,現有的綠證開發體系對非常崇尚企業社會責任的外企來說信任度不強。從綠證的前十位機構購買者名單中可以看出,前十名中沒有一家外企。眾所周知,國際知名公司如蘋果、Intel、谷歌等都十分重視消費綠色電力,都設定了100%使用綠色電力的目標。
目前美國綠證1/3由這些企業自愿認購。可是這些企業卻沒有參與中國綠證購買,原因是對中國的綠證制度尚未建立信任。這些外企對綠證的“額外性”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只有當每購買一張綠證能保證額外的可再生能源電力上網時,才滿足他們的采購目標。
但過去碳減排領域清潔發展機制下(CDM)中國項目“灌水”的黑歷史使外企普遍對中國的綠色減排認證缺乏信心,因此他們更傾向于在發達國家履行他們的減排和社會責任。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