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體系正在朝著分布式、點對點、網絡化的結構進行演化。分布式賬本技術吸收了現代密碼學、安全通訊、可信計算、對等網絡和博弈論的研究成果,嘗試構建一個分布式、防篡改、異構多活和靈活定制的計算架構,以求支撐數字經濟時代的業務需求。
分布式賬本技術還處于它的早期階段,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組合式創新”(combinatorial innovation),運用創新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它的應用過程及其動力機制。
信息技術產業一般會呈現網絡外部性特征(網絡效應),也稱需求側規模經濟。從傳統的電信行業、互聯網搜索產業到電子支付產業,理論和實證研究都觀察到了明顯的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對于企業構建和保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具有網絡效應的高技術產業也對公共政策提出了更精巧的要求。分布式賬本技術的網絡效應當前是一個入時但容易引發混淆的話題,對此進行基本分析有助于破除誤解。
分布式賬本被擁躉認為超越了單純的技術范疇,有望實現類似互聯網的開放性組織形態,因此也被業界稱為“價值互聯網”。當然,記賬技術革新確實對公司治理乃至
金融業綜合統計具有重要啟示。
進一步,金融市場關注的是該技術可能對于金融體系的重構效應,比如在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領域,通過降低后臺對賬成本,重組證券結算的交易后(post-trade)流程,改變相應的抵押品需求,可能對當前業務鏈條的參與機構造成沖擊。
按照熊彼特的觀點,有一類技術創新可以被稱為技術-經濟范式的變革(changes of techno-economic paradigm),通常意味著相關產品、過程、技術、組織和管理創新的涌現和重組,使得諸多產業的生產率得到提升,開啟新的產業投資周期,例如歷史上蒸汽機和電機的發明。
有學者提出分布式賬本技術也可能衍生出一個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制度形態,尤其是其上運行的智能合約,有潛力支撐更加靈活柔性的經濟契約關系,促進制度創新。
我們認為,分布式賬本技術是否屬于一類技術-經濟范式變革還有待觀察,但這不妨礙運用相關理論框架進行假設和分析,為產業實踐和政策制定工作提供啟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