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不少專家學者與市場人士一起為各種花式的
區塊鏈代幣發行(
ico)及其融資行為尋找理論證據,經濟學專用術語“激勵相容”成為他們引用的高頻詞。
事實上,“激勵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哈維茨(Hurwiez)機制設計理論的核心概念: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會有自利的一面,其個人行為會按自利的規則行動;如果能有一種合約,使代理人(agents)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委托人(principals)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這一合約安排就是“激勵相容”。具體而言,在設計委托代理合約時,委托人(如企業主、股東等)的價值(效用)最大化有兩個約束條件。一是參與約束,即委托人的最優選擇要使得代理人有參與的積極性,也就是說代理人參與該合約得到的好處要比不參與的多。二是激勵約束,即委托人的最優選擇要同時是代理人的價值(效用)最大化的選擇。
貨幣激勵是經濟激勵的一種使用最廣泛的形式,人們也普遍相信貨幣激勵是很有效的方式。然而實驗經濟學研究表明,人的內在動機會明顯影響貨幣激勵的效果。當沒有任何外部激勵時,人們趨向于用內在動機解釋他們的行為。當外在激勵存在時,他們就會用外在原因來解釋他們的行為,即外在動機替代了內在動機。已經有許多調查研究顯示當接受貨幣激勵后,人們的內在動機減低了,因此不適當的貨幣激勵會產生激勵負效應,損害委托人的利益,這就不是“激勵相容”了。
因此,
區塊鏈技術極客(Geek)們從事的代幣發行與融資行為以及所謂的通證經濟(
tokenomics)都面臨激勵不相容的問題:投資人(委托人)處于信息劣勢方,無從知道
區塊鏈項目發起人(代理人)的內在動機及變化,當投資人接受融資條款并給予項目發起人大額的貨幣激勵但對于項目發起人沒有任何有效的監督與約束時,投資項目就會面臨極大的道德風險。同樣,由于投資人的信息劣勢,出現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指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即劣幣逐良幣)效應也在所難免。
因此,貨幣激勵≠激勵相容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