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
金融機構的意義,也不要低估科技企業的風險。金融業要認識到,我們正處在一個從錢莊、票號向現代銀行業轉變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人類的產業結構、生活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這就像150年前,從19世紀中葉向20世紀轉變的時期,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的核心產業,
能源、
鋼鐵、交通、電力、通信和現代金融業,都是過去150年到100年間這樣一個狹小的時期突然間迸發的,而那些持續了幾百年的傳統行業,到現在我們已經不記得了。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遷。再過50年,我們現在的企業、行業、金融版圖,也可能發生巨大轉變。如果金融機構不認識到這一點,其未來發展命運就會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現在我們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再是現在的資產規模、現在的客戶數量,而是對技術創新的理解和對未來商業模式變化的洞見。如果沒有這些,再大數量的規模,都沒有意義。這是對金融機構的一些建議,永遠不要低估變化的影響。
對技術企業,我們建議:
第一,不要太低估風險,總是認為技術能減少風險,消除風險,但歷史的發展說明,技術創新不會消除風險,在更多的情況下,它是放大了風險。我們現在有些技術創新,就好像自娛自樂,就像當年的煉丹術、永動機,這些技術創新,已經偏離了金融基本目標,金融的創新目標是要提高資源分配效率、促進商品交換,但這些虛擬東西的創新,已經忘了這些目標了,不斷把科技做得更精致,但其實它與社會、實體經濟發展不相關了,結果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能源。就像
區塊鏈,是一個有益的創新,但并不說明導致區塊鏈發現的虛擬貨幣,就一定是有益的。就像歷史上的煉丹術,導致了化學進步、火藥出現,化學進步是有益的,火藥發明也是有益的,但煉丹術消亡了。所以大家對技術,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第二,技術一定不能追求片面創新。很多技術企業追求的都是降低交易成本,但增加了信息不對稱,這其實是降低了金融體系的效率。現在網上做信貸業務,很多目標是擴大放貸群體,但沒有降低放貸成本,希望通過高利率覆蓋成本,這就導致了傳統的高利貸的風險在更大的社會平臺上重現。這有是風險的。我相信,未來會涌現出真正優秀的網絡信貸企業,所以我們對網絡信貸不能一棒子打死。但這樣的企業,一定要具備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具有大量的客戶的覆蓋面。二要具備普惠利率成本,融資成本一定要盡量低。三要有極低的壞賬水平,能非常強地控制風險。只有這三個要素都具備,這樣的網絡信貸平臺就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一個平臺。
還有一些有害的創新,社會公眾一定要警醒。在每輪金融創新中,這種創新都批著同樣的外衣在卷土重來。比如非法集資,特別喜歡用新的噱頭吸引人。比如虛擬貨幣、區塊鏈,非常容易成為非法集資的噱頭,這在歷史上都發生過。就像英國有限責任公司剛出現的時候,倫敦交易市場中出現了幾百家的場外交易有限責任公司,那個時候只要拿一個建議書跟公眾宣揚,你有一個創新的想法,就可以融到錢。這就像中國在明末清初曾經出現過的橡膠風潮,像上個世紀末出現的互聯網泡沫,就像現在企業只要說在搞區塊鏈,大家就會覺得你是創新企業。對于這種羊群效應式的跟風,一定要小心。另外,現在出現了很多龐氏騙局,這在金融革新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因為它總是利用金融革命創新的大背景,宣揚它能提供不可思議的高收益。這種高收益非常不現實,因為可持續的高收益只有通過提高實體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實現,金融提供高收益是不可持續的,非常容易導致泡沫經濟。如果在我們生產率上沒有大的提升的前提下,就說建這么多高收益的金融平臺,一定要小心,我們在歷史上的教訓非常多。
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監管一定要跟得上,監管機構也會變成一個數據化的平臺。監管的機構理念一定要重視技術發展,不僅是RegTech,現在我們面臨的SuperTech(音)也將很快成為現實。所以,在銀行業金融機構有
人工智能的合規官,未來監管機構,也會有人工智能的監管者。組織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將會從一個現場檢查、非現場檢查這種組織體系,變成一個更多依靠實時非現場監控的數據平臺。這對未來是很大的挑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