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所構建的資產安全,是一種資產不被剝奪,價值基于共識,發行主體無法操控的安全。這并不是一種大眾可以簡單理解的“安全”,更不意味著大眾所理解“安全”在此處已被完全消弭。
大眾所理解的安全是“我不丟幣”。實際上,資產不被竊取的前提都建立在私鑰(鑰匙)不丟的前提下。比特幣給予資產所有者的,是一種權利(自由)。想掌握自己的資產,就得自行承擔保管私鑰的責任。而大部分用戶并不一定有意愿或能力承擔這種責任——自己保存資產,還不如放在有品牌保證的大交易所里來得安心。
安全是要付出成本的。
正如比特幣為了保證記賬系統的安全性,耗費了大量的算力。趙偉認為,其所帶來信息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不可刪除,也對安全有很大的作用。然而,從另一方面看,比特幣的匿名性、獨立于法幣系統之外的自由、以及技術門檻,都對其資產保護提出了挑戰。
他總結了五點:
1、首先
區塊鏈資產在大多數國家不受法律保護,公安機關和銀行也都沒有備案。
2、區塊鏈的匿名性,使得幣一旦丟了難以追蹤,你不知道誰偷了,也無法證明資產是你的。
3、保護區塊鏈資產有一定技術門檻,用戶很難保護自己;加上資產價值基于技術,一旦技術被操控,黑客可隨意偷取利益,資產價值成零。
4、生成與分布式數據庫上的資產表面上安全,但是行業中交易所、托管錢包、礦池等企業的系統是集中化的,是黑客攻擊的目標。
與傳統的交易所相比,
數字貨幣交易所的 KYC 做得不好。“在室內做安全,還是在曠野是不一樣的。(在曠野上)獲得了自由,也更難做安全。區塊鏈就是曠野。”
5、生態不完整,空氣幣頻現,空氣幣的目的就是圈錢套現,不可能好好做安全。這一方面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好好做安全的優質幣種反而不受重視;魚龍混雜的空投信息竊取用戶數據,之后信息泄露用于撞庫,危害用戶其他資產的安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