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
token既不對標股票,也不對標貨幣,它代表著鏈下資產上鏈后的份額化資產,類似文交所交易的份額化藝術品,只是token可涵蓋的資產范圍遠遠大于文交所中的交易標的。另外,也有用戶將社區服務份額化,或是將個人時間份額化,比如愛思群發行的AISI幣、寶二爺發行的CHANDLER幣等等。這類背后有標的資產或服務支撐的token的估值,完全取決于潛在的市場需求(體現在token的流動性或報價上)或是同類鏈下資產的成交價格。
總結
與公鏈的token相比,其它類型的token相對來說缺乏公眾透明度。當我們對應用型token進行估值時,需要警惕那些除去再投資需求外,賬上仍然有大量現金余額,但是不發放任何紅利/不提供社區優惠/不執行回購的應用型代幣。
作為投資者,我們需要爭取自己的權利,呼吁各個
區塊鏈項目方在達到某個最低市值(比如3000萬美金)或年凈利潤超過某個最低金額(比如300萬美金)后,有責任披露更多的鏈下財務細節。在區塊鏈領域,這可以是一種自律行為而非規章制度,財務透明的公司可以享受更高的市場溢價。
與分析股票財報類似,在使用估值模型來評估token的價值時,由于我們使用了一部分歷史數據,在價值發現上可能具有滯后性,因此,還需要結合項目所在的細分行業或具體業務前景,來做更多定性的研究和判斷。
但是在整個區塊鏈行業的早期階段,這顯然是一個非理性的交易市場,根據格雷厄姆的“無效市場理論”,通過挖掘具有安全邊際的低估幣種,投資者將會有所收獲,這里就不再贅述。
熊市來臨,這樣的低谷期可能持續三五個月,還是一年,兩年,誰也無法預知。在此期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選擇有價值的標的,最終穿越牛熊。
《三體2:黑暗森林》中的大低谷紀念碑上有這樣一句話: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在這里,我們也要謹記:給時間以價值,而不是給價值以時間。
參考文獻:
1. 當代
金融家|人行姚前:數字加密代幣
ico及其監管研究
2. Vitalik Buterin: On Medium-of-Exchange Token Valu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