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驛昉,鏈塔研究院專家,能鏈科技首席戰略研究員,巴比特專欄作家。碩士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曾擔任NASA、BNEF顧問。多年智庫從業經驗,曾任第一財經研究院
能源與科技行業負責人,長期關注“綠色經濟與能源數字化”領域。
區塊鏈布道者,通證經濟學、區塊鏈治理機制研究者。
中本聰在撰寫“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白皮書的時候,本意是想創造一種“去中心化的
加密貨幣“以解決對政府和銀行業不信任的問題,這也是為什么
比特幣創世區塊中銘刻著這樣的警世名言——“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但中本聰或許沒有想到的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衍生出來的意義遠超電子現金所對應的貨幣屬性本身。
作為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的過渡,區塊鏈重塑的是數字化社會中的生產關系。基于區塊鏈而蓬勃發展的通證經濟、社區治理的理論基礎來自于客觀物理世界中早已成熟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的數字化映射,但不同的是,這又是一種超脫于傳統經濟學和社會學的,融合了鏈上和鏈下治理思路的新治理范式。區塊鏈治理是否能夠解決傳統中心化治理機制中存在的數據篡改、版權盜用、決策不透明、收益錯配等問題,成為未來數字世界新的治世良方?這一切非常值得探討。
有意思的是,業界對于
區塊鏈技術的初衷——發明一套脫離于央行而由社區自發維護的貨幣系統中的“貨幣”屬性仍舊存在廣泛爭議,因為比特幣價值波動巨大以及通縮的特性,被認為不符合貨幣的屬性。然而,其中的次生概念——“社區自發維護”這一特點卻已經被充分證明其可靠性,并在比特幣之后的大量
區塊鏈項目中,如
以太坊、EOS、卡爾達諾等,被成功推廣。
盡管這些后發的區塊鏈項目的本意已經遠遠超過建立一套“電子現金”系統那么簡單——例如以太坊旨在建立一套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運行平臺,但不變的是分布式的社區治理機制都得到了保留,且在不同程度上被發揚光大了。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