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離激元人工光合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
能源,變廢為寶,破解氣候變化和能源枯竭魔咒,氣候變化與能源枯竭由雙輸變雙贏,不僅解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使二氧化碳也不再成為負擔,還可以將二氧化碳直接轉化為能源,開辟了新的二氧化碳減排和制能的路線。
類似的顛覆性能源技術突破還有一些,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了。
幾點小結
簡要總結我國能源領域顛覆性技術突破,應該是科學家的事情,對于我們這些做政策咨詢的研究人員而言,難免掛一漏萬,沒有提到的請不必介意。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顛覆性能源技術突破,應當具備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要改變傳統的碳-氫(C-H)技術路線與技術思路,否則難以做到不排放二氧化碳;
二是顛覆性能源技術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科學家提出,但在工程技術上沒有得到實現,或商業化的前景存在不確定性;
三是顛覆性能源技術,應當覆蓋能源發現、開發利用、轉化、利用(特別是溫度對口和梯級利用)的全過程;
四是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能的應用,微波能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我國應當加快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力度,占領制高點。
2020年,20國部長級能源會議提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半技術還沒有開發出來。
我國應當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發現并抓住機遇,攻克盡可能多的顛覆性能源技術,為我國的碳達峰碳中和鋪就符合中國國情的新路徑。
此外,本人對國內外一些專家推崇的CCS(CCUS)技術并不看好,不僅是因為成本高(本人今年參觀了位于
成都的二氧化碳捕獲中歐合作項目,捕獲一噸二氧化碳的成本在100元以上,還不包括運輸、儲存),還是存在泄漏、沒有那么多的空間可以儲存等問題。
為什么西方人只是“嘴上說說的事情”,我國就當真了呢?
難道這也成了利益驅動?
我們不得而知。
附:產業革命及其主要標志
人所皆知,產業革命與技術革命密切相關。而每次產業革命的出現都是以顛覆性技術開始的。人們熟知的產業革命、重要事件及其主要標志有以下一些: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標志,能源以煤炭為主:
1733年 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
1765年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1769年 詹姆斯·瓦特改良鈕可門的蒸汽機為“單動式蒸汽機”
1782年 瓦特改良蒸汽機為“聯動式蒸汽機”,1785年投入使用
1807年 富爾頓 造出用蒸汽機做動力的輪船
1814年 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為標志,油氣成為主要能源。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到19世紀70年代,可用發電機問世。
電器開始用于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其次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19世紀70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德國人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了電訊事業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
19世紀90年代,意大利人馬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
第三次技術革命
從技術進步角度看,包括三方面:一是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
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二是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地試制原子彈后。
1949年,蘇聯也試爆原子彈成功。
1952年,美國又試制成功氫彈。
1953年~1964年間,英國、法國和中國相繼試制核武器成功。
三是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40年代后期的電子管計算機為第一代計算機。
1959年,出現晶體管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在100萬次以上。
1964年達到300萬次。
1978年的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
80年代發展為智能計算機。
也有人從動力系統、主要能源、交通工具角度來劃分三次產業革命:
動力系統: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
主要能源:煤炭→石油、電力
交通工具:火車(蒸汽機車)→汽車、飛機
德國提出工業4.0,主要是按工業發展階段劃分的:
工業1.0是蒸汽機時代
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
工業3.0是信息化時代
工業4.0是智能化時代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包括:工業
物聯網、云計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打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絡安全、虛擬現實和
人工智能。
那么,無論是三次產業革命還是工業4.0,什么是主要能源呢?從實際看,答案五花八門;各國的能源構成情況不同,專家的歸納也不相同:
有人認為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有人認為是天然氣,
有人認為是核能
……
由于能源消費變化的周期與產業規模的發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所以本隨筆沒有在相應的地方標注主要能源類型。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