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正在試行建立碳賬戶,依靠碳積分制度量化個人及企業的碳減排行為,鼓勵消費者加入綠色
低碳生活行列。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推出個人
碳交易計劃,為每位“碳信用卡”使用者配備一定碳額度,在購買汽油等
能源時進行相應抵扣。同年,日本開始逐步落實“環保積分”制度,用戶在購買環保家電或使用低碳出行方式時可以獲得一定積分。隨后,美國上線Joro APP,以問卷調查形式記錄企業及個人在日常經營和生活中的
碳排放量。2011年,韓國光州銀行向公眾家庭發放“碳銀行卡”,用于記錄客戶在過去半年時間內的水、電、天然氣等的使用情況,若使用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則給予相應積分獎勵,持卡人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購買經過認證的綠色產品時也能獲得相應的碳積分。
從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實踐看,與碳賬戶有關的產品和服務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個人碳賬戶,一類是企業碳賬戶。2018年,
浙江省
衢州市在全國首創銀行個人碳賬戶,通過挖掘銀行賬戶系統蘊含的綠色支付、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等大數據,從節約紙張、交通碳排、用水用電等維度折算個人綠色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2021年,衢州全市域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建設了覆蓋碳源碳匯、六大領域、三類主體的碳賬戶。衢州衢江農商銀行拓展碳積分的價值應用,量身定制“點碳成金貸”,并根據客戶碳積分水平劃分客戶等級,提供差異化的
金融產品及服務。
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個人和企業碳賬戶。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