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對來中國購買碳資產或者其他環境權益的參與方持歡迎態度,讓他們多多來中國做碳投資,做
碳交易,讓全球像買義烏小商品一樣一想到碳資產第一反應是來中國買。
其次是盡快建立本土化的、適合國際各種環境權益交易的交易體系,意思就是來買我們碳資產我們歡迎,但是交易得在我們這里交易,至于交易貨幣是用什么貨幣,我們可以根據人民幣國際化節奏考慮是否用人民幣交易,這個的重要性你懂的。
最后是盡快開展與其它國家的雙邊談判,為中國的減排技術出海鋪路。中國的減排技術物美價廉,在有了國家層面的合作后,中國在國外投資的減排項目就可以按照中國與各國的達成的協議獲得相應的可用于國家NDC的碳資產。
這樣打通了碳資產的一進一出兩條通路,中國就有望既是最大的碳資產進口國又是最大的碳資產出口國。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碳交易中心不是中國又能是誰呢?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中國想要成為全球,或者至少是亞洲碳交易中心的前提下做的推論。如果中國沒這想法,那當我啥都沒說。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