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垃圾分類是現代城市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檢驗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經歷了從中央倡導、局部試點到地方立法、全面推廣的發展歷程。隨著垃圾分類工作持續推進,各地積極探索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鑒的經驗做法。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5月21日給
上海市虹口區
嘉興路街道垃圾分類志愿者回信,對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上海市在國內率先對垃圾分類進行立法,全力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自2019年7月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來,上海市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全過程處置水平整體提升,積極打造垃圾分類升級版。一方面,生活垃圾“三增一減”趨于穩定,濕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干濕垃圾總量的35%左右,可回收物回收量基本穩定在約7000噸/日,有害垃圾分出量基本穩定在約2噸/日。另一方面,末端資源化處理能力穩步提升,全市已建成焚燒廠15座,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0座,全市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超過3.6萬噸/日,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帶動更多人養成垃圾分類投放好習慣。
重慶市在引導居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的基礎上,注重建立“監督+考核+激勵”機制。作為人口規模逾3000萬人的超大城市,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推動垃圾分類的任務更重。一方面落實好“桶邊督導”“敲門行動”“積分激勵”等監督激勵措施,另一方面采取“人防+技防”,共同織就垃圾分類監督網,對不按要求分類、隨意傾倒和堆放垃圾等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曝光一起。同時,把垃圾分類納入單位部門年度考核,作為創建文明單位、文明街道、文明社區等硬性條件之一,引導廣大居民實現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積極轉變。
北京市將廚余垃圾分出量作為檢驗垃圾分類成效的一項重要指標,著力提升廚余垃圾分出率。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實施三年,推動近1.6萬個居住小區(村)、11.7萬個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和廣大群眾實施垃圾分類。截至目前,家庭廚余垃圾分出率穩定在18%以上,可回收物規范回收量增長近一倍,其他垃圾減量率超過3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8.5%以上,分類效果明顯。同時,北京在全國率先實施非居民廚余垃圾計量收費管理,目前已完成排放登記的管理責任人4.62萬家,全市已推動2670個小區開展裝修垃圾收運處一體化試點。
深圳市創新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教育“蒲公英計劃”,獲全國推廣。要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需要持續不斷地宣傳引導。近年來,深圳努力推動市民群眾養成習慣,通過抓實公眾和學校教育、建設宣教陣地、打造分類科普推廣隊伍等,讓垃圾分類文明理念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不斷傳播擴散,帶動每個人都成為垃圾分類的倡導者和行動者。目前,作為“蒲公英計劃”的硬件基礎,深圳已建成垃圾分類科普場館27個,線上線下累計參觀人數約200萬人次。同時,生活垃圾處理歷史博物館開館試運行,這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垃圾處理歷史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一個與自然和生產車間完美融合展示的垃圾處理歷史博物館,豐富了特色垃圾分類科普教育體系。
青島市運用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技術,用科技賦能垃圾分類全過程。日前,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在青島召開,全國各地與會代表走進城市云腦平臺、靜脈產業園等,會說話的垃圾分類機器人、裝載芯片的垃圾桶、十秒識別廚余垃圾圖像的AI等令人耳目一新。以科技賦能分類、投放、收運、處理全鏈條各環節,不僅解決了常見的垃圾“不會分”、裝運“一刀切”等問題,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人們的環保觀念。青島首次嘗試運用垃圾分類智能機器人“小睿”,可24小時抓拍亂丟垃圾、破壞環境等問題。此外,智能垃圾桶也備受歡迎,桶內裝有攝像頭,能精準識別垃圾種類,一旦有人分類錯誤,物業人員會對居民開展分類指導。
“關鍵小事”最能體現精細治理。應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構建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平臺,推動生活垃圾分類“一網統管”,大力推動環衛裝備標準化、智能化改造和提升,推動環衛行業向科技智慧型轉型升級。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