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肯定是歐美
供應鏈倒逼企業推進碳量化工作更有動力。對于你說的有碳資產需求的這些企業,一個問題就在于,當下時點來看,這些碳資產真的有價值嗎?
首先,目前階段企業碳配額是國家免費給的,這些資產得來的過程就相對容易。如果這些碳資產的價值足夠大的話,大家一定會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的,但是我們的交易市場環境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當下,中國的
碳市場價值和碳資產價值還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相應的,控排主體企業也就缺乏去把碳資產變成真正有價值資產的動力。
第二個,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最大的上限的補充是可以彌補碳配額的5%,那就現在中國整個碳市場40億噸來說,CCER上限就是兩億噸。考慮到還有森林碳匯等其它形式的碳資產需要消納,我們每年新開發的一億千瓦以上的新
能源裝機,能貢獻超過1.1億噸的CCER。相當于中國現在如果CCER一旦重新啟動的話,只算這幾年存量的新能源CCER,就足夠接下來幾年的時間消納,很可能面臨供過于求的情況。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