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和“碳達峰”的相關政策,對經濟行為有著具體的影響,具體體現在碳匯交易與碳邊境稅中。本期將圍繞碳匯交易與碳邊境稅話題,對其經濟影響進行探討與展望。
碳匯交易,是指以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作為交易標的,在
碳排放市場經濟交易的行為。碳邊境稅也稱碳關稅,是指不同關稅貿易地區基于產品的碳排放量和已支付的碳成本的調節機制。
對話人: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董事 吳云飛
吳:請周總先介紹一下易碳的主要業務?
周:我們是做碳數據量化。大家都應該聽說過所謂的“碳達峰” “碳中和”,但是具體怎樣評估一個區域或企業有沒有“達峰”,有沒有“中和”,就需要以量化的數據來支撐。
這里包括兩個層次,一個是組織碳的量化,用于支撐宏觀的碳資產管理;還有一個是產品碳的量化,如今歐盟的碳邊境稅、新電池法案、美國清潔競爭法案等等,都需要基于一個產品的碳排放精準量化之上。
易碳開發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碳排放測算工業軟件,去精準測量一個地區、一個企業以及一個產品碳排放數據。去支撐國家一些政策、標準的出臺,甚至是國際體系里一些作為談判基礎的互認的技術條件。我們目前聚焦的場景主要包含國際碳邊境稅規定的六個行業,電力、
鋼鐵、鋁、
水泥、化肥和氫;以及涉及單獨立法或有市場準入要求的行業,包括新
能源與動力電池等。
碳足跡的準確測算,
是一切雙碳工作的起點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