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最主要的還是大而不強的問題。中國目前正處在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2009年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13年后的今天,中國卻仍然只排在世界第四制造強國的位置,排在美德日之后。我們規模大,但質量、結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夠強,這是中國制造的三根軟肋。中國制造業之所以排在美國、德國、日本之后,差距主要表現在這三個方面。
我們是傳統制造大,而現代制造不強,尤其是先進制造、高端制造不夠強。具體表現是,我們的工業基礎不穩,基礎制造欠賬太多。關鍵零部件、關鍵材料、關鍵裝備、關鍵工藝、關鍵軟件以及一些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比較脆弱。為什么我們動輒被卡脖子,就是因為人家在全球產業鏈的上游,而我們處在中下游。你是低端制造,人家是高端制造;你是淺層制造,人家是深層制造;你是合格制造,人家是優質制造;你是模仿制造,人家是引領制造。
從九十年代開始,中國就開始注意到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問題,提出從外延式增長轉向內涵式增長,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型增長。尤其制造業,高投入、高污染,低價格、低品牌,“MADE IN CHINA”一度成為低質低價的代名詞。未來肯定行不通了。中國如果不能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就有可能始終被壓制在產業鏈低端,只能從事普通制造,永遠粗放發展。盡快推進工業強基工程,強壯質量、結構、可持續三根軟肋,這是中國制造進行綠色化轉型發展題中應有之義。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