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產業體系這些年經過了一系列的重大調整,這些調整是漸進的,這種微妙而重大的調整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察。
從2016年開始,中央政府就對原來過度脫實向虛的產業發展傾向開始調整。對房地產做了新的定位,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主要用來投資的。后來又對
金融也做了新的定位,金融的主要功能是助力實體經濟,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不是自我循環自我發展的。這兩年又對互聯網產業,尤其是一些大的平臺企業進行了規范和調整,從反壟斷的角度,從公平競爭的角度,對流量為王、大而不倒、無序擴張的這種模式進行了整治。近這些年,只有對制造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2015年《中國制造2025》開頭講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7年前講立國之本的時候,大家都還不太在意,到后來這一系列產業格局的調整之后,突出了制造業的地位,大家才體味到 “立國之本”的深意。
原來我們經常用的概念“一二三產業”,這個概念在中央層面,在產業政策層面用得越來越少。為什么?因為原來用一二三產業的概念就是隱含著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的意思,產業結構要高級化,乃至于一些地方明確提出來要“退二進三”。所謂的現代化就是后工業化,工業的比重要不斷降低,第三產業,乃至于第四產業比重不斷上升。但這其實是一個嚴重的誤解。這種誤解,英美等老牌工業化國家在反思,阿根廷、巴西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在反思。這種反思和調整可以說是世界性的,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
十九大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做了新的界定和劃分,提出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實體經濟、高新技術、現代金融,再加人力資源。其中,實體經濟是基礎,后面的三個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當然他們四個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對國民經濟體系認識上的變化。實體經濟放在了國民經濟的基礎地位。實體經濟是什么?實體經濟的80%是工業,工業的87%是制造業。
這一系列對產業格局、產業體系的調整,最后的落腳點是制造業。總書記講過一句很精辟的話,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的本錢,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我們中制智庫有一句經常和制造業企業家分享的話:制造業既不是藍海,也不是紅海,制造業就是大海;制造業既不是朝陽,也不是夕陽,制造業就是太陽。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這就是反思之后的政策調整,也是對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清醒判斷。這句話是有所指的,因為2016年以來制造業比重不斷下降,十四五期間這個趨勢不能再繼續下去了。舉個例子,2010-2020年十年間,
杭州市第二產業占比已從47.8%一路下降至20%。在數字經濟一路高歌猛進的榮光下,杭州工業的失落卻少有人問津,杭州的產業空心化。現在,雖然成為世界
電商之都,但電商一業獨大,這種產業結構給杭州的發展也帶來很大的風險和波動。比如,對互聯網平臺企業一整頓,整個杭州市的經濟發展就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現在不僅強調保持制造業比重穩定,還要有所上升。像
北京這樣的地方,已經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中心,但北京的“十四五”的規劃提出要從現有的制造業比重11.5%要提到15%,當然它主要是高端制造業,也包括服務型制造業。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