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解決市場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問題,那么我們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為什么假貨、劣質食品會有如此大的市場呢?
1. 市場信息不對稱
賣方通常是比買方掌握了該商品更多的信息,所以賣方會傾向把次品當正品賣。而買方由于無法區別正品還是次品,就只能按照市場價格來判斷商品的性價比,造成次品的性價比高,導致消費者逆向選擇次品商品,正品商品賣不出去,劣等品會逐漸占領市場,從而取代好的商品,最終導致市場上都是劣等品。這就是阿克洛夫教授著名的檸檬市場理論。
2. 造假者可以獲得的利益大于成本
這個我想還是用劉強東的話更有說服力吧:“為什么網上假貨不止?核心是很多平臺大部分賺的錢是靠水貨、假貨得來的。實際上,他本身就是水貨、假貨的受益者。為什么有人喊了十幾年還是無數假貨,根源就是利益,如果有一天從假貨身上得不到任何利益的話,假貨早就終止了。”雖然近年來我國在打擊制假造假方面所作的努力越來越多,相關法律法規也更為完善,但是依然有很多不法商販利欲熏心,通過各種渠道生產銷售假貨和劣質商品。
3. 市場依然有較大需求
當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說人們對于生活質量有個更高的追求,我國的產品生產要從“數量大”向“質量高”轉變,但是,這只是一種普遍趨勢,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的窮人,正品是好,但是很多人買不起啊,怎么辦?只好退而求其次。
過去,我們是如何防偽的?
傳統的防偽形式很多,包括射頻識別、二維條碼和近場通信等等。通過二維碼或者條形碼記錄產品相關信息的例如藥品包裝盒,我們知道藥品上面有監管碼,外面的二維碼在我們購買之前可以進行一些基礎的認證,消費之后盒內的數據和外面是關聯的,此外還包括售后的激勵營銷等;再比如說瓶蓋,瓶蓋上面和下面的信息是關聯的,打開之后就可以相互驗證;再或者在二維碼上面加涂層,刮開之后才能掃碼識別等等,總之無非就是怎么把二維碼更好的藏起來。但是這些防偽技術都無法根本上解決通過復制和轉移防偽標識進行造假的問題。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