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因比特幣而生,比特幣最初又是為了實現從中心化體制中解放人權的,賦有烏托邦色彩的產物,因此嚴格來說“去中心”才是區塊鏈最根本的追求。但任何一項技術,都需要接受現實場景的檢驗,從比特幣的發展看得出來,區塊鏈想要獲得更廣泛的應用,更強的可擴展性是其不可逾越的挑戰。
目前,比特幣、以太坊和傳統平臺的TPS大致對比如下:
比特幣:12
以太坊:30
VISA/Mastercard: 20000
Facebook: 52000
Stock Market: 100000
支付寶:256000
Amazon Web Services: 1000000
而EOS則承諾通過并行式處理等技術上的改進,可以將其TPS擴展到百萬級以上。只是目前的測試網絡,依然是數百TPS的樣子。
我們暫且不考慮百萬級TPS最終是否真的能夠實現。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在“去中心化”光環褪卻,逐漸淪為寡頭統治的EOS系統中,百萬TPS是否更像是煽動投機情緒的幌子。
2014年4月,Dan Larimer創建比特股的同時發明了DPOS共識機制,它依靠權益所有人投票的方式,基于憲法和協議實現分權自治的自主管理。沒錯,又是投票。這種機制時刻營造出一種每個人都有選擇誰成為區塊生產者以及表達希望這些生產者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權利。但隨著了解的深入你會發現,想要在EOS系統中生存,關鍵在于你得“有幣”,而且越多越好。
有幣才有話語權,有更多的幣你的話語權才有影響力。當然,這里所說的“有幣”除了真的擁有這些EOS的所有權之外,能夠獲得其他人在投票時的支持也是一方面。
節點競選者作為這條生態鏈上最先意識到代幣重要性的角色,已經先行布局。手握原始資本積累的團隊或許忙著低調吸收籌碼;坐擁持幣大戶的社群正在忙著喊單圈定用戶;除了國內節點,海外節點也在中國競選者火熱氛圍的影響下,重視起對中國用戶的爭取。上周開始,土生土長的加拿大節點“EOS Canada”主動擁抱中國社區,建立中文網站,發布中文字幕宣傳視頻,頻繁與中國節點互動。他們深知越早入場,就能以越低的成本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權利。
在早期入場者帶著明顯先發優勢逐漸壯大的現實下,后知后覺的開發者想要在EOS生態中取得一席之地,將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這樣一來,在諸如AWS這類既廉價又高效的傳統平臺面前,同樣中心化的EOS所承諾的高效率,吸引力何在?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