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找回密碼
     立即注冊

    掃一掃,登錄網站

    首頁 碳中和 查看內容
    • 863
    • 0
    • 分享到

    失意的馬斯克,沒有放棄碳中和

    2023-5-9 14:57

    來源: 青投創新 作者: 青投創新

    商業化碳中和的現實問題


    馬斯克能用“不惜一切代價”來描述自己的碳中和目標,顯然也是看到了未來全球碳中和領域巨大的商業前景。

    到2030年,全球每年需要去除多達6兆噸的二氧化碳;到2050年,每年需去除10兆噸的二氧化碳。

    2022年全球有關碳捕集與封存商業項目的總支出達到了44億美元,高于2021年的28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年將達到110億美元,到2040年,碳捕集與利用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5500億美元。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商業前景,主要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了地球和人類未來,除碳自然也成為各國亟待實施的措施。

    對于阻止氣候變暖來說,源頭是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排放的大頭是化石能源的使用。人類使用能源的需求不可能消失,化石能源如果不能被清潔能源更大規模的替代,捕捉和封存的這些二氧化碳終究趕不上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

    盡管有巨大的利益驅使,但這項技術自身面臨著成本問題的瓶頸。

    碳捕集成本隨捕集源的二氧化碳濃度降低而升高:當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時,碳捕集成本目前大約為10美元/噸二氧化碳;對于鋼鐵/水泥廠等濃度稍低的捕集源,碳捕集成本最低約為50美元/噸二氧化碳;對于天然氣發電廠等濃度更低的捕集源,目前的成本大約為100美元/噸二氧化碳。

    因此在Captura之前,碳捕集技術在商業化進程中屢屢碰壁。瑞士初創企業Climeworks吸收二氧化碳的機器在獲得6.5億美元融資后的兩個星期就停工了,經營方表示,這是因為機器無法承受冰島的嚴寒。

    諸如此類問題,也給馬斯克提出了新的難題,商業化碳中和該如何平衡成本控制與解決實現。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
    標簽: AI與碳中和
    相關新聞
    發表評論

    請先 注冊/登錄 后參與評論

      回頂部
    • <option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option>
    • <table id="cacee"><noscript id="cacee"></noscript></table>
    • <td id="cacee"></td>
    • <option id="cacee"></option>
    • <table id="cacee"></table>
    •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 <table id="cacee"><source id="cacee"></source></table><td id="cacee"><rt id="cacee"></rt></td>
      <option id="cacee"><option id="cacee"></option></option>
      妖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