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蓉:
區塊鏈技術有一個核心的特點,對一些數據內容可溯源。所以AI版權保護,區塊鏈未來是否會成為有力手段?
陳太鋒:如果從監管角度來看,六個字“可管可控可溯源”是互聯網監管的原則,并且對于平臺落實主體責任是一個核心要求。在算法備案和安全評估中,數據處理和數據來源是評估的核心,包括中間環節的使用方式,數據處理結果的流向和使用對象等。因為新規提到了這兩個方面,所以這些內容在整個評估中都非常重要。
區塊鏈技術可以被應用于這個場景中,但是我們需要考慮成本和效率等問題,僅僅在監管方面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并不足夠,還需要考慮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是否能夠更好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一些大的平臺內容安全審核人員多達上萬人,是否有更好的方式來管理成本?這些問題需要在實際應用場景中探討,但未來肯定是一個發展的方向。
韓一: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關于產業區塊鏈和產業元宇宙的專題書籍。在這本書中,我重點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在元宇宙和新型AIGC內容創作方式下的監管措施。我們都知道,國家數字人民幣底層采用了區塊鏈技術,這種技術具有明顯的可監管和可溯源特點。然而,將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結合使用的可行性目前還不高。
現在的人工智能建立在互聯網基礎之上,需要每秒處理百萬級的TPS才能驅動整個產業鏈。但是區塊鏈技術是一種新型的網絡,其TPS已經達到了部分與人工智能匹配的階段。因此,這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速度。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讓人類感到焦慮,但是區塊鏈技術還沒有達到這個技術階段。我認為,人工智能可能會領先區塊鏈3-5年甚至更久,他們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因此,我呼吁區塊鏈創業者加快發展,以追上人工智能產業的步伐。這是我的觀點。
邱諄:從表面上看,AI與區塊鏈的連接非常清晰,很多人會朝這個方向努力。但是我非常同意韓總剛才所說的,如果今天在這個背景下用這種思維去嘗試,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因為這兩條技術路線目前確實還沒有非常清晰的交叉點。從我的角度來看,無論是技術還是落地方向,AI和區塊鏈可以看作是兩個不同維度的事物。在很多情況下,區塊鏈可以通過降低效率來提高安全性,因為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如果要實現完全去中心化且沒有任何第三方機構的交易,就必須保證安全性。但是為了實現這一點,必須降低效率,這是一個“不可能三角”。
與此不同的是,AI是指向效率提高的方向發展,并且已經進入了“航天時代”。但是區塊鏈仍處于“舊石器時代”,實現安全性需要倒回來使用斧子和原始的工具。因此,今天很難使用舊石器時代的石斧修建一架航天飛機,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概念。盡管區塊鏈發展速度非常快,無法預測何時會跨越一個巨大的跳躍,并在泛式上取得巨大的突破。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AI已經不僅僅是航天時代,而是即將登陸火星,迭代速度非常快。在這個時候,靠鏈上的一些技術可以為其提供一些安全上的輔助,但我認為目前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黃凱:我不是區塊鏈專家,我相信兩位專家的意見。區塊鏈技術可能沒有達到其監管或制約的最高階段。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區塊鏈技術對于人工智能來說是一個“踩剎車技術”。現在,人工智能對法律提出了一些關注點,例如黑箱問題和數據依賴性問題等,而區塊鏈可能是值得嘗試的技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