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企業的生產消費產生
碳排放,而碳價也影響著發電企業成本,電力市場與
碳市場之間存在著極強的關聯性。
南華大學碳中和與核能發展創新研究院院長張彩平指出,由于碳價計入發電成本,影響電價,因此,碳價的變動影響著電力市場的供求關系。而電力行業不僅是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主體,同時也是首批納入碳市場的對象。“可以預見,電力資源會在未來實現更大范圍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碳市場也會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不斷擴大市場規模,二者將共同促進電力行業綠色
低碳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現“雙碳”目標及新型電力系統加速構建的背景下,綠電將逐步成為電力供應的主要來源,電力市場中的綠電交易規模也將逐漸擴大。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市場化手段,2021年7月,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鳴鑼開市。據了解,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以99.5%的配額清繳率完成履約;截至2022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總成交量超5000萬噸、總成交額超28億元。在綠電方面,2021年9月,全國綠色電力交易正式啟動,綠電的環境價值開始以市場化方式體現。
“企業可利用綠電交易憑證,將富余的碳排放配額在碳市場中出售并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這有助于增加碳市場的參與主體數量并擴大交易規模。同時,一些企業也希望借助消費綠電減輕自身的碳排放,部分出口企業業主或買家甚至對其綠電生產提出要求,且在競標時將綠色生產比例作為考慮條件。”有參與綠電交易的市場人士告訴《中國
能源》記者,這樣一來,低碳價值的“被承認”也將推動綠電市場開發更多的新能源項目或發展更多的低碳清潔技術。因此,碳市場和綠電市場的有機銜接能夠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