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實際上,傳統金融機構就一直在干這件事——給企業融資。由于交易雙方都是個體,相互之間很難產生信任關系,進而導致了巨大的“信用成本”。因為這種不信任,很難做到實時的交易交割。比如,一家公司和供應商簽訂合作關系,必須有1到6個月的賬期,不可能貨到付款。為了給生產提供驅動資金,供應商又不得不去銀行貸款,并為此支付利息,從而增加了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很多行業也很難從銀行拿到貸款。以煤炭物流行業舉例,銀行恐怕都不太敢貸款給煤炭物流商。他們的抵押物只能是煤炭,基于這一行業的特點,銀行很難準確評估抵押物的價值,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受限。大企業難,中小企業更沒有可能從銀行拿到錢。要么需要抵押物,要么需要信用背書,中小企業得過五關斬六將才能滿足銀行的硬性要求并拿到貸款。而實體經濟要落地生產,又需要資金作為潤滑劑。
供應鏈金融,就試圖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解決資金的流動問題。傳統銀行的貸款方式是抵押物,而抵押物在供應鏈金融中就是應收賬款或票據等交易憑證。在產業鏈中,常常會存在多個資金不流通的阻塞點。比如,一家大公司和供應商簽了200萬的采購合同,合同規定6個月后才全額支付款項。這6個月,就是賬期。
如果供應商遇見困難,需要資金周轉怎么辦?
供應鏈金融的玩法是,將這6個月的應收賬款當成抵押物,拿去金融機構借錢。當然,供應商提前拿到錢,需要支付一定利息,200萬可能只能拿到180萬,剩下20萬算利息。6個月后,大公司不再給供應商付款,而將貨款200萬結算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憑此獲利20萬。這就是供應鏈金融的核心邏輯——試圖打通傳統產業鏈所有不通暢的阻塞點,讓鏈條上的所有資金流動起來。
網貸天眼發布的《2016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左右,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