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業領域的控碳、降碳,臨安還將
低碳理念導入
農業生產。全省首張碳標簽的問世,就是成果之一。
去年起,臨安太湖源鎮的“天目水果筍”,有了一張新的“身份證”——碳標簽。掃一掃碳標簽上的二維碼,會顯示“-45.53g/kg”,也就是說,每公斤“天目水果筍”可吸收45.53克二氧化碳。
碳匯專家、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周國模介紹,所謂“碳標簽”,就是把商品在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寫到標簽上,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引導消費者選擇更低碳的商品,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據了解,這也是我省首張農產品領域的數字化碳標簽。
支撐“碳標簽”的背后技術是實現了對“天目水果筍”在種、管、養、收過程中的全程溯源和碳足跡分析評估。評估的數據來自太湖源鎮畈龍村的天目雷筍數字化基地。農技人員通過在雷筍基地設置土壤水分、空氣溫濕度、光照、病蟲害等
物聯網感知設備,可掌握和分析竹林的土壤大數據,建立水肥一體化數據控制中心,使土壤肥力實現遙感光譜測算,每片竹林可實現個性化測土配方施肥和精準灌溉、施肥、噴藥。
據測算,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啟用,使雷竹筍用藥量、用肥量減少40%,平衡施肥還促進竹林無機有機物質良性循環,提高竹林生產能力、經濟產量和固碳能力。據研究測算,按照天目水果筍
碳排放值-45.53g/kg計算,每年每畝水果筍可固碳237.97kg。
“碳標簽”問世,不光為天目水果筍的高品質、標準化培育和推廣提供了技術范式,還為其他農產品的低碳發展提供了先行示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