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安以貫徹落實“雙碳”(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為目標導向,圍繞創建全省首批
低碳試點縣,全力提升
能源、工業、交通、建筑、
農業、居民生活等領域的低碳化水平,積極探索“雙碳”戰略導引下、經濟社會低碳高質發展的“臨安模式”。
新項目能不能上要過過“腦子”
去年10月,
杭州奧星實業有限公司準備新上馬一個年產4.5萬噸新型鋁合金材料項目。按照臨安實施“雙碳”戰略的有關新政,新工業項目上馬,必須做能碳預評估。奧星公司遂通過天目“臨碳”數智大腦“固定資產投資能碳預評估應用”提交能碳評估申請。
申請提交后不久,系統就亮出了“紅燈”,給出了56分的評估得分,提示為“高碳”項目,建議做“低碳”整改。
針對這一建議,奧星啟動了兩大整改:1.更換設備供應商,引進能耗更低的生產設備;2.在廠區新建光伏電站,沖抵生產能耗。雙措并舉之下,新項目單位GDP 能耗由評估前0.67(噸標煤/萬元),降到了0.49以下,成為“低碳”項目,系統向奧星亮出了“綠燈”。
“以前能評環節,主要關注項目的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近些年,隨著越來越多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單純對能耗總量進行評估和管控,可能會‘誤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此次將能碳評估作為項目審批的前置,我們更關注項目的
碳排放總量和強度,更利于減污降碳。”臨安區發改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據了解,自去年7月天目“臨碳”數智大腦啟用以來,臨安共計審批擬落地項目91個,因預評估不過關被否決的有14個。
給新增工業項目做能碳預評估,只是天目“臨碳”數智大腦為踐行“雙碳”戰略打造的落地應用場景之一。
為積極參與“溫室效應”全球治理,中國向全世界作出“雙碳”承諾。作為國家級生態市、全省首批生態文明示范區,對優質環境的追求和高質量建設生態文明,臨安素來有“不待揚鞭”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此番創建省級低碳試點縣,臨安又成為全省“首批”急先鋒。建設天目“臨碳”數智大腦,用“
物聯網+
區塊鏈+大數據”推進測碳、管碳、控碳和降碳。
“臨碳”大腦除了嚴把“增量”落地關,還對“存量”企業開展用能“體檢”,推動能源要素向優質項目傾斜。截至目前,臨安已累計將621家企業納入能源預算化管理,全年壓減用能5.5萬噸標煤。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