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多式聯運的大幕在粵港澳大灣區拉開。
所謂“多式聯運”,是指由兩種及其以上的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而共同完成的運輸過程。年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推進多式聯運發展優化調整運輸結構工作方案(2021-2025)》,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推動各種交通運輸方式深度融合。
而粵港澳大灣區搭建多式聯運通道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打造組合港項目。過去,大型國際貨輪無法直接駛入珠江水道,必須通過駁船到
深圳港區,企業則需要在兩地海關多次辦理轉關手續,物流、時間成本隨之上升。
有了大灣區組合港后,企業全程只需辦理一次海關手續,貨交組合港視為貨交深圳港,通關時間、物流時間和運輸成本都有大幅縮減。
以招商港口組合港為例,其通過連接海關、船公司、船代、駁船、內河碼頭、
金融機構等口岸生態中相關各方的作業系統,打破關區壁壘,將傳統的轉關模式變為跨港調撥模式。
數據顯示,招商港口目前的出口貿易中轉時效已由原來平均4.5天降低至2天以內,通關效率提升50%,足以比肩自由貿易港。
組合港模式的成功背后,得益于一項關鍵技術的應用,即
區塊鏈。對招商局而言,區塊鏈是一項戰略性技術,它的出現,使貿易過程中的信息數據實現了互聯互通和互信互換。
信任的重塑
從宏觀環境來看,當下中國正面臨全球貿易和
供應鏈阻斷的挑戰。過去,全球化依托的是高效的全球物流體系,背后則是政治和商業間的信任基礎。
但現在,這層信任關系出現了問題,所以,如何重塑全球貿易的信任基礎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在微觀層面,過去港口通關環節繁瑣,也是因為貿易參與各方的弱信任關系,由此才需要大量單證、操作證明文件通關線下傳遞,這種交換和流轉的過程大大降低了貿易效率。
此前,業內早已達成的共識是,信任的基本模式已由人際信任、制度信任向技術信任轉變。但因為互聯網最初的技術設計只是用來傳輸信息,并沒有構建身份協議層,這導致在互聯網技術已經十分發達的今天,仍存在諸多問題無法解決。
但隨著
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問題終于有了答案。
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網絡數據管理技術,其利用密碼學和分布式共識協議保證網絡傳輸與訪問安全,并實現數據多方維護、交叉驗證、全網一致和不易篡改。
這些特性,使區塊鏈為互聯網和虛擬世界帶來一種信任保障,從而很好地解決了全球貿易中的多方合作互信問題。
技術遺留的漏洞自有技術迭代去填補,技術制造的困境也自有技術創新去突破。區塊鏈技術的更廣泛應用,是目前重塑全球貿易物流信任基礎的金鑰匙。區塊鏈在貿易數字化領域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分別是商業交易、物流運輸、貿易金融以及政府監管。
因此,組合港只是招商局集團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一。除此之外,招商局集團已與騰訊云共同設計了“1+4+N”的產業區塊鏈頂層架構,其中包括1個底層BaaS(區塊鏈即服務)平臺、4條橫向主鏈以及N條縱向子鏈。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