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任何追求盈利的行業而言,成本控制是必修課。
肖風提到,制造業的特點就是固定成本高,同時邊際成本遞增。肖風稱,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造車需要完成實物制造才能發現是否存在問題。“比如迭代發動機,需要按照新設計圖紙造出新發動機,讓它運行,發現問題后再改,再造新的。所以一臺車的固定成本非常高,可能需要幾十億美元。
到了互聯網經濟時代,上述特點就變成了高固定成本,但邊際成本趨近于零。“開發一個軟件和操作系統極其復雜,成本也很高,但一旦完成,之后1000萬人使用也沒有什么邊際成本,不像造車,每一臺車都有必要的成本開銷。”
但在元宇宙里,成本問題或許可以得到進一步解決。肖風提到了寶馬借助英偉達的仿真模擬和虛擬合作數字化平臺Omniverse模擬汽車制造業務的各個環節,從而推動智能制造發展的案例。
寶馬公司曾表示,經過標準化后的Omniverse已經被旗下31個工廠的工人們用于發布工單指令,并將原計劃的生產時間縮短了30%。
肖風解釋道,制造業歷來是瀑布式開發,即開發者需要先把一款產品做到自己覺得完美的程度,再進行市場銷售。“但那不一定是消費者認為的完美,所以一旦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也沒法改了。”
而在元宇宙時代,借助數字化方法造車,可以像軟件一樣快速迭代。“我可以每周迭代,雖然生產者仍然有固定成本,但那時候可能就不需要賣出100萬臺車才能收回研發成本,而只需要賣幾萬臺。生產商賺錢更容易,消費者也會更滿意。”
“當硬件制造業和軟件開發變成同一種模式,那整個制造業就能做到規模成本遞減,同時規模收益遞增,這對制造業的價值規律是巨大的顛覆。”肖風稱。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