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銀行應用
區塊鏈的領域,集中在交易、清算、票據、
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核心優勢體現在可信、快捷。
以中信銀行開發的基于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為例。此前,信用證傳輸存在諸多問題——證本和單據要通過郵寄傳遞;紙質信用證不易保存、容易偽造;信用證需要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發送確定電,但SWIFT不支持中文。
2017年7月,中信銀行嘗試使用區塊鏈傳輸信用證后,即實現了跨行信息實時傳輸,不再依賴郵寄;紙質信用證的保存、偽造問題得以解決;信用證狀態的變化也實時可查。
“在國內,區塊鏈完全可以取代SWIFT,實現自主可控的國內信用證交換。”中信銀行信息技術管理部金融產品IT創新實驗室副處長姜鵬表示。目前,這一系統已在中信銀行、民生銀行、
北京農商銀行、
江蘇蘇寧銀行之間運行,且完成了數十億總額的交易。
金融科技第三方分析機構“零壹財經”去年發布的一份金融機構
區塊鏈應用報告指出,應用區塊鏈的金融場景大致有三種——需要多方機構參與的場景、中心化系統的場景和需要第三方機構增信的場景。
第一類場景的痛點在于交易環節多、耗時耗力,如跨境金融;第二類場景的痛點在于“牽一發而動全身”,中心系統出問題,所有節點都會癱瘓,如供應鏈金融;第三類場景的痛點是信用驗證需要耗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如第三方支付和供應鏈金融中的信貸環節。而區塊鏈的應用,理論上是可以解決上述問題的。
中信銀行的嘗試涵蓋了第一類和第三類場景,中國
農業銀行的“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則是典型的第二類場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打造的“區塊鏈+資金托管”則屬于第一類場景。
IBM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合伙人兼中國區銀行與金融市場行業總經理范斌向記者介紹了其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開發的區塊鏈資金托管系統。以往,典型的托管業務流程涉及資產委托方、資產管理方、資產托管方等多方,各方都有自己的信息系統,交易時需要多方反復校驗、補充信息、對賬,費時費力。而采用
區塊鏈技術后,基于共享賬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共識機制這四大功能,信息實現了多方實時共享,交易流程縮短了六到八成。
“區塊鏈技術還幫助IBM全球融資部門省了約1億美元的流動資金。”范斌說。2016年至2017年間,IBM引入區塊鏈技術管理融資環節中的發票和付款,資金在往來過程中的“簽字蓋章”環節減少,進而節省了資金占用時間。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