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14年前后是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我們只知道比特幣不知道別的
數字貨幣,覺得其他的數字貨幣都是山寨的。
比特幣用一個低效的處理性能解決了安全性問題,在去中心化、安全和處理效率之間,比特幣舍棄了效率,保證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所以交易的速度本身很低。
考慮誕生的時代背景,直到今天,比特幣有一個最大的剛需使用場景就是跨境轉賬。
在傳統的跨境轉賬當中,都是以天為單位,甚至以周為單位完成的,而比特幣以分鐘、小時為單位情況下,速度很快。
后來大家想把比特幣用于日常貨幣支付,這個場景下,它是比不過支付寶和微信的,使用場景的不同導致它的處理速度不同。
比特幣今天在安全上,特別是機制安全上沒有被攻破的系統,而其他幣種安全問題多的要命,只有比特幣的機制沒有被攻破,很多人說是不是到了量子計算時代,也會有問題,但是技術本身也是演進的,算法難度也是在提升,比特幣在設計上是很健壯的系統。
區塊鏈的2.0時代是智能合約,代表的產品是
以太坊,這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發明。
以太坊把共識機制從POW演進到POS,但是也遇到了很大的難題,不僅僅是科學維度,包括工程維度,難度也是極大的。
這是2.0時代產品,很多人逐漸把注意力在TPS上,相信慢慢會解決,當然的確是有挑戰的。
區塊鏈的3.0時代,普遍認為是做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建設,從技術角度來看,無外乎還是解決這幾個問題:
第一,計算問題:怎么用區塊鏈來開發并搭建我自己的系統?
第二,存儲問題:數據存在哪,怎么進行流動和管理?
第三,帶寬問題。
這三個維度,全球都有代表產品。
比如存儲:幾臺計算機可以貢獻存儲能力,從工程角度看難度極高,沒有兩三年發展,達不到工程使用的水平。
替代AWS當中的存儲模型,目前來看也是一個妄想,是一個難度很高的挑戰,但是的確是大事件。
從計算角度來說,很多礦機已經開始做
人工智能的計算架構,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技維度在突破。
從帶寬的角度,迅雷做了玩客云,做了全網帶寬的調配工作,我們叫做技術維度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不突破,產業落地的可能性是零。
沒有計算怎么可能在計算機開發代碼?沒有云機算,不可能有很多上云的業務出現,所以這個階段不可被逾越過去。
現在比較熱的是IPFS,還有EOS,號稱達到百萬TPS。
還有TON,全球最大的
ico,十幾億美金,這些都是在推動產業往前前進,哪些能勝出,會逐漸越來越清晰。
幾十年前,大家都是封閉性開發,后來出現了開源系統,通過互相學習來共同演進。
最終會演進到什么樣的形態,現在完全不知道,都是在現實解決基礎架構的問題,如果基礎架構解決了,就進入到4.0泛區塊鏈的應用生態系統。
這個分水嶺是在2018年前后,慢慢會出現一些產業解決方案,出現一些科學鏈真正的應用落地,因為前面有了基礎設施的積累。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