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
碳排放,不只是企業的事兒,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這幾年,“
低碳”概念日漸深入人心,一些地方開始探索碳普惠制度。
“所謂碳普惠,簡言之是對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的減碳行為建立碳賬戶,并進行量化、賦值。”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宣教中心主任張超介紹說。吳泓洋介紹,在我國,
武漢于2014年最早開始探索碳普惠機制。2015年,
廣東省正式啟動碳普惠機制試點,主要面向小微企業、社區家庭和個人,依托碳普惠平臺,與公共機構進行數據對接,量化公眾的低碳行為減碳量,然后給予其相應的碳幣,用戶發生節約水電氣、乘坐公共交通、安裝使用家庭光伏等低碳行為,都可以計算出減碳量并換算成碳幣,公眾用碳幣可在碳普惠平臺上換取商業優惠、兌換公共服務。
而
北京推出的是綠色出行碳普惠機制,通過高德和
百度地圖收集市民綠色出行信息,再通過
碳市場交易給予個體激勵。當用戶的碳減排量積累到一定數量就可以兌換視頻會員、小額代金券等。權益平臺上的商品、服務和優惠券由權益提供商或試點區域政府提供。
本文來源于易碳家。
王璟珉認為,隨著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以及各種制度設計的完善,公眾在環保意識和主動參與綠色低碳生活上有了巨大進步。
在
山東,碳普惠制探索也悄然起步。以“全民低碳”的微信小程序啟動為標志,濟南于2021年6月正式開始碳普惠制的試點。據張超介紹,下一步,將引入大數據分析,對個人減碳量進行更加精準的定位和測算,充分利用濟南碳排放大數據,分析匯總并建立低碳賬戶,形成激勵機制,激發個人、家庭、社區、企業參與動力。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