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業在履約過程中切切實實嘗到了“甜頭”。
“我們是有備而來。”信發集團的負責人說,早在2016年,這家總部位于
山東茌平的企業便著手布局碳資產管理的體系建設。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發展
低碳綠色循環經濟模式,2019、2020兩年,該集團的
碳排放已實現盈余總量1759萬噸。2021年,占比72%的團員青年參與集團可行性創新項目1110項,集團投入創新改造資金達2.3億元。
2021年12月6日,山東下發企業具體配額,僅一天后,12月7日,信發集團便完成了配額清繳。全國
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內,他們完成交易量1140萬噸,占全國總交易量6.4%;交易金額5.89億元,占全國總交易額的7.67%。
不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地方政府,應履盡履都是一次深刻的觀念變革。一些企業為了履約,不得不花費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購買碳排放配額。但隨著大環境的日益收緊,如此“任性”的購買將越來越不可能。
據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吳泓洋介紹,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明確,對2019-2020年配額實行全部免費分配,并采用基準法核算重點排放單位所擁有機組的配額量,分配基準值是國家參照企業所在行業內相對先進的碳排放水平來確定,一家企業每年獲得的配額就是用基準值乘以企業當年實際產量,產量越高,配額越多;但產量越高也意味著碳排放量越高。
“隨著時間推移,國家對基準值的標準設定會越來越嚴,這也意味著每家企業所獲得的配額會逐年降低。”吳泓洋說。
“這一定程度上會倒逼某些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設備更新,向綠色低碳的方向不斷邁進,否則企業競爭力就會持續退化,最終被市場淘汰。”信發集團的負責人表示,作為一家循環產業鏈企業,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主體的擴大,該集團所有產業都將可能參與交易,“更能體現出我們在節能減碳方面的優勢”。
鄭靜介紹說,伴隨更多企業意識到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性,山東碳服務中心的工作重點由之前協助企業履約,轉移到為企業提供技術改造綠色低碳轉型的服務支持,開始嘗試建立“區域碳賬本、企業碳賬戶、個人碳積分”系統,以及發起山東首批碳中和樓宇、碳中和園區的籌建。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