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目前
區塊鏈技術等數字技術在ESG領域中的應用進展如何?微眾銀行做了哪些探索和實踐?
馬智濤:區塊鏈天然就是解決信任問題的技術。數字
金融在ESG的領域,還在逐步普及的階段。如果從普惠金融及社會責任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金融服務能夠觸達到更多過去沒有被覆蓋的人群,解決他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本身就是數字金融在社會責任方面的一種體現。
在社會治理方面,我們看到包括數據治理、數據隱私保護的治理要求越來越高。在數字經濟中,數據已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但此前數據治理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所以近幾年,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已出臺越來越多相關政策,典型的就是2021年1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
在這些方面,微眾銀行一直在儲備相關能力并已上線一些項目。比如,在
人工智能領域,微眾銀行幾年前已推出聯邦學習;在區塊鏈領域,微眾銀行也支持了數個基于區塊鏈的跨境數據驗證項目。
2020年5月,微眾銀行作為區塊鏈開源技術支持方助力粵澳健康碼跨境互認系統上線。“粵康碼”與“
澳門健康碼”跨境互認的過程中,涉及兩大難題:首先,是健康碼生成、使用過程中的用戶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問題,其安全隱私標準應符合
廣東和澳門兩地各自用戶隱私保護的相關法規要求;其次,由于居民的個人信息及核酸檢測信息等只有本地權威機構有能力驗證,而澳門和內地相關機構需在用戶數據不直接傳輸和交換的前提下,驗證用戶提交信息的真實有效性,搭建跨地區的數據真實性核驗通道。
粵澳兩地機構利用區塊鏈的技術優勢,將健康碼相關信息轉化為加密的可驗證數字憑證,使兩地機構在后臺不互聯不直接傳輸用戶信息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驗證信息的真實有效性。當用戶需要跨境驗證健康碼時,不需要在多個平臺重復填寫信息,系統在獲得授權后將自動為用戶轉碼,從而解決了以上兩大難題。通關人員首次領碼、轉碼到生成通關憑證,全過程平均時長約1分40秒,再次通關時獲取通關憑證不超過3秒即可完成,實現“快速轉碼、亮碼通關”。截至2021年12月,持健康碼通關憑證通關人員累計超1億人次。
在環境保護方面,銀行業的綠色經營模式已經在以微眾銀行為例的多家互聯網銀行中落地,具體實踐是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技術,實現了業務的全流程數字化和無紙化,從而在根源上確保了綠色
低碳。通過分布式架構及云原生技術,有助于形成綠色計算范式,實現彈性分配計算資源,提升計算效能,從而減少服務器的用量,達到減少
碳排放的效果。例如,微眾銀行2021年每客戶每年的碳排放量已降至基于傳統IT架構的約1/3左右水平。
另外,微眾銀行提出的首個基于
區塊鏈技術的社會治理框架——善度。這是一套針對善行,實現度量、激勵、跟蹤、監督機制的社會治理框架,它鼓勵公眾與企業積極踐行環保、健康、
公益、慈善等符合ESG理念的行為和活動,確保符合ESG理念的善行得到及時激勵。2020年6月5日,微眾銀行聯合
北京綠色交易所、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發布首個基于“善度”框架的落地應用“綠色出行普惠平臺”,通過市場化激勵的手段探索推動公眾綠色出行的新路徑,鼓勵大眾綠色出行。該平臺采用微眾區塊鏈自研開源技術,其發行、分發、贊助、兌換、監管、審計等過程公開透明,相關記錄可隨時追溯查證,既能推動多方之間的可信協作,又滿足可信治理的合規要求,提升平臺公信力。隨后,此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碳普惠實踐模式陸續在
瀘州、
蘇州等城市落地。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