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微眾銀行2021年年報顯示,小微企業管理貸款規模比年初增長近100%,所服務的工商主體數量較年初增長超過170%,累計個人有效客戶數已近3.21億。背后是微眾銀行以
金融科技為支撐,持續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為何微眾銀行認為數字金融的使命從提升效率過渡到促進公平與可持續,助力高質量發展,這種判斷依據是什么?
馬智濤:關于如何立足于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普惠金融服務,一直是國際上的一個難題。而近年來不少金融機構通過發揮金融科技的技術優勢,為破解普惠金融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
我們認為,破解普惠金融難題需遵循金融科技的黃金定律,即“三升兩降”:提升用戶體驗、提升效率、提升業務拓展能力服務更多人群,并降低成本以及控制風險。在金融科技的應用方向上,我們一直遵循此定律。以微業貸為例,微眾銀行通過綜合運用金融科技,成功實現了運營和服務成本的降低,從而更加貼近小微企業需求,以服務更多小微企業客戶。在服務獲取的便利性方面,截至2021年末,微業貸的客戶中有60%為首次獲得銀行貸款,在此前的2020年疫情期間,微業貸新增貸款首貸戶達到10萬戶,占當年全國所有新增首貸戶的約7%。在服務成本的可負擔性方面,部分企業享受政府貼息政策后最低利率可低至1.7%,助力小微企業在解決短期周轉需求的同時,保持整體較低的融資成本。在客戶體驗方面,微業貸隨借隨用的貸款方式亦能更好地滿足小微企業短周期的融資需求,較好地匹配了其“短小頻急”的資金需求。而在可持續性方面,微業貸的貸款不良率維持在1%左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實現了這種模式的商業可持續。
實踐印證,金融科技在助力數字普惠金融方面極具價值,通過解決以往普惠金融發展面臨的成本較高、收益不足、觸達范圍較窄和體驗較差等問題,更好地服務了更廣泛的普羅大眾和小微企業。金融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金融科技的本質是更大程度發揮技術和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價值,因此金融科技也應該助力產業數字化及其他國家戰略,發揮更大的用武之地。近幾年,我們看到整個社會的大趨勢、大環境的變化,就包括全球各地對于ESG的倡議,也包括國內重點討論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政府部門也希望能夠通過行業優化,促進公平性,以及可持續性發展。我們也認為金融科技本身除了能夠帶來“三升兩降”的效果以外,它在促進公平、可持續性方面也具備價值。
我們提出來這個觀點,希望整個行業從過去聚焦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能夠放更多的關注在促進更長期的發展。這對于整個社會治理,包括環境保護,社會和企業發展來講都更有利。這就是我們提出此觀點的初心。
版權申明:本內容來自于互聯網,屬第三方匯集推薦平臺。本文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言論不代表鏈門戶的觀點,鏈門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請聯系QQ:3341927519進行反饋。